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頭條 >

黃金魯彥(黃金魯彥閱讀)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魯彥(黃金魯彥閱讀)",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魯彥(黃金魯彥閱讀)對您幫助。

黃金魯彥(黃金魯彥閱讀)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一個中秋,上海外灘,一個年輕人坐在石椅上,取下眼鏡,靜靜等待巴金、胡愈之、索菲等友人在此歡聚。

旁邊有幾位洋人對這位近視眼品頭論足,年輕人不屑理會,不動聲色地從包里取出一份報紙閱覽。洋人見狀,不禁哄然大笑,連ABC都不懂還看外文報,把報紙拿反了也不曉得,等洋人笑夠了,年輕人這才慢條斯理地以純正的牛津標準英語自言:“看洋報,要倒過來看才有趣味哦。”

幾個洋人聞言大為驚訝,他們從未遇到過英語比洋人說的還地道的中國人,這個年輕人就是魯彥。

作為中國現代著名鄉土作家、革命家、翻譯家、世界語倡導者的魯彥,不僅在文學領域取得了斐然成就,也為引進開拓世界語文學領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他的作品大部分描寫故鄉浙東村鎮的風土人情,充滿鄉土氣息,洋溢著濃厚的懷鄉情調,被魯迅、茅盾、葉圣陶譽為鄉土作家、鄉土文學的代表。

魯彥生于1902年,浙江省鎮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魯彥,字忘我,后因敬重老師魯迅而改筆名魯彥,三十年代著名作家之一,早期世界語翻譯家之一,著作有《魯彥短篇小說集》《王魯彥世界語小說譯文集》等。

魯彥僅從私塾讀到高小,16歲時魯彥告別親人和故土,只身闖蕩上海灘,從這時起走上了補習自學的自學成才之路。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鼓舞下,18歲的魯彥加入了由李大釗、蔡元培等創辦的北京工讀互助團,進團后改名忘我,一邊以在北大門口擺飯攤和替北大學生洗衣服等服務謀生,一邊在北大旁聽魯迅講授中國小說史和自學世界語,從此踏進了文學大門,立志闖入文學創作道路。

20歲開始發表新詩和譯文,21歲發表處女座短篇小說《秋夜》。1922年開始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他先后翻譯了小說《基地》《僅有的不如意》等四十多部優秀作品,也因此走上了漫長的翻譯道路。

他注重介紹被壓迫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其譯作結集出版的有《猶太小說集》《顯克微支小說集》和《世界短篇小說集》等。隨后其著作和譯著逐年增多,并出版了不同時期的小說集、散文集和譯文集等等,其中譯文《敏捷的譯者》在《莽原》發表后,魯迅在文后的《附記》中戲稱魯彥為吾家彥弟。

魯彥開辦過世界語班,先后擔任過大學國文教員、俄國盲詩人耶羅先珂的世界語助教和翻譯,并擔任了世協理事等職務,主編《綠星》雜志。短篇小說《黃金》的發表標志著魯彥鄉土寫實小說走向成熟,并稱為魯彥早期創作的代表作。

他的小說集《柚子》發表后,不僅受到魯迅、蔡元培等北大師友們的高度好評,更激發了長沙人民的愛國熱情。

1937年7月抗戰爆發,魯彥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投身于抗日戰爭前線,赴漢口參加由郭沫若領導的抗日文化工作。魯彥在武漢的近4年時間里始終奔走在抗日第一線,他撰寫文章向海內外深刻揭露日寇在中國的侵略罪行,真實客觀地報道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事跡,1200多個日日夜夜都記錄著這位年輕的革命文化戰士所走過的青春腳步。

由于常年漂泊在外,日益奮戰在文化前線的魯彥終于積勞成疾,病情一步步惡化。

1944年8月20日,魯彥這位現實主義文學作家拿著他永不停止的筆,走完了短暫而光榮的42個春秋,永遠長眠在桂林七星巖抗戰陵園中。周恩來親自致電吊唁:自由先鋒,文化楷模。

作家巴金痛苦萬分,回來撰寫悼文《寫給彥兄》,文中情真意切,天地動容,稱他是百年中國世界語運動的火炬接力者。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魯彥(黃金魯彥閱讀)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