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點評 >

山東日照黃金海岸(日照陽光海岸景區)

中金網今日介紹"家有黃金外有秤(家有黃金外有斗秤)",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家有黃金外有秤(家有黃金外有斗秤)對您幫助。

家有黃金外有秤(家有黃金外有斗秤)

編者按:他們,努力生活,奮力工作,跟我們每個人一樣,過著普通而平凡的生活,是我們身邊一個個普通人,最最平凡的人!

但,他們又跟我們不一樣,在他們的身上,閃耀著一種向上的光芒,即便微弱,卻執著,堅韌,挺拔!

我們相信,當一個個平凡人向上,當一束束微弱的光聚集,必將匯聚成最璀璨的星空,照亮和溫暖每一顆尋求方向的靈魂……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李慧芳實習生王婷長沙報道

一雙結滿厚繭的手正在一桿20CM的紅檀木秤桿上來回打磨,砂紙劃過之處,秤桿愈發的平滑細膩……初見文志飛,一副黑框眼鏡,一身棉麻布衣,正忙得不亦樂乎,以至于有人進店,老先生都毫無覺察。

去過太平街的人,或許有注意到,在太平街北的五一路入口不遠處,太平老街165號,有一家“太平街老秤店”,店主正是今年73歲的文志飛老先生。

其實,很早記者就有看到過這家桿秤店,也一直好奇,在電子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還有人用桿秤嗎?老先生孜孜不綴地研制桿秤,有人買嗎?還有市場嗎?是什么支撐著老先生扎根太平街老秤店50多年?

“穿越時空”的桿秤博物館

為解疑惑,8月26日,記者再次來到太平街。

因為天氣炎熱,上午,街上行人寥寥,文志飛的太平街老秤店更是門可羅雀。閑來無事,老先生操起一只空油漆桶接滿了水給店鋪門口的盆栽澆了水。見到文志飛走出店鋪,立即就有街坊上前熱情地打著招呼。

老秤店的門口,有一把吊籃椅,遠遠看過去我以為是老先生做休息納涼用,走近一看,居然是一把巨型桿秤!老先生告訴我們:“這是用來秤人的,人坐在上面,就可以過秤……”不少路人被這把巨秤吸引而駐足,或許,這也算是老店攬客新招數了。但據老先生介紹,這秤已是民國時期“老秤”,至今已一百多年:“可以秤起兩百多斤重的人。”

文志飛老先生店內所掛的“公平秤天下”毛筆大字(市文聯贈)。

走進太平街老秤店內,除迎面懸掛一幅“公平秤天下”的書法作品外,4平方米左右的店內目之所及處就全是琳瑯滿目的手工桿秤,有秤黃金珠寶和名貴藥材的司馬秤,有民國時期所用的十六兩秤,有專門用來挑蓋頭的桿秤,還有作為精神象征的天平秤……像是來到了一個“穿越時空”的桿秤博物館!

在這個被桿秤“包圍”的三四平方米的天地,文志飛老先生每天要待上12個小時以上:“早8點到晚8點,不管晴天雨天,有客人招呼一下,沒客人我就做秤。”柜臺前上方掛滿的大大小小桿秤,形成了一扇幕簾,仿佛將他與長沙這條網紅商業街隔出一條古今來。

“一甲子”的制秤生涯詮釋做人準則

提起桿秤,73歲的文志飛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從13歲開始跟隨父親研學這門手藝,距今已60余年:“在我手上賣出去的桿秤差不多有十六萬桿啦!”

“我的爺爺,我的父親,都是做秤的,到我這已是第三代。”耳濡目染,文志飛也對這個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那個時候,人們要買東西、賣東西,都離不開一桿秤!”文志飛回憶,最初自己與父親挑著擔子賣秤,擔子前經常是被圍個水泄不通:“生意是真的好啊!實在被圍得亂,我們還讓大家開始排隊。”

除了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會用到桿秤、會備一把桿秤外,文志飛家所制作桿秤受到追捧的另一個原因應該是精準度和質量。考慮到后續環境會帶來的損耗,文志飛在木材的選用上十分謹慎,其制作桿秤所用材料大多為檀木以及駱駝骨,“這些材料可以保證秤在后續使用或是收藏時的最大價值。”而在鉆眼標注刻度時,文志飛更是會反復使用測量器驗證以保證精準度。

“學手藝,首先要學做人。”文志飛說,這是從父學藝后父親給自己立下的第一條規矩。“不論買家貧富,都要憑良心一視同仁做好秤,斷不能缺斤少兩。”言及于此,文志飛老先生一臉嚴肅地表示,至今,這都是其做人準則。

文志飛還曾帶過八個徒弟,談及時文老先生卻依然驕傲:“有個徒弟轉行做餐飲后告訴我,從制秤這一行,他學到了不缺斤少兩,這也被他現在用在了餐飲行業中。我覺得這樣也很好,這就是一種文化價值所在!”

文志飛老先生正在為所制桿秤校碼。

“千年的文化遺產,不能丟”

1970年,二十出頭的文志飛來到長沙,先在西長街做了兩年桿秤,而后來到太平街安定下來。

“以前沒有電子秤的時候,我店門口那是人山人海,想買一桿手工秤還要早起排隊,一個月可以賣出兩三百把。”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電子秤興起,并迅速搶占市場,文志飛坦言,其生意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從那以后桿秤銷量就慢慢下降了,現在一個月只能賣出三四十把。”

文志飛說,現在買桿秤的,多半是中醫院:“因為電子秤容易受到溫差、電子干擾,要求更精細化的中醫藥學就大多會選擇手工桿秤。”此外,還有文化意義象征的,如結婚送禮“花好月圓,稱心如意”;還有外國友人慕名而來,想見識一下中國幾千年老手藝的,有收藏的。

目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對“手工桿秤制作”項目進行了補貼。把這一古老的制秤手藝傳承下去,是文志飛現在的目標。“做秤,貫穿了我的整個人生,如果把秤丟了,我的過往人生好像也無處找尋了。”所幸的是,在這件事上,文志飛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老先生的一子兩女如今都會制作手工桿秤,就連上大學的孫子暑假回來也會跟著爺爺學手藝,其中小女兒更是全職和父親一起做桿秤。

當然,老先生也深諳,傳承也需要創新:“我和小女兒正在研究策劃新方案,結合時代需求,力求更大力度挖掘手工桿秤的文化內涵。”73歲的文志飛老先生說,自己身體依舊十分硬朗,只要還能做得動,他就會做下去。“我們千年的文化遺產,不能丟。”

今日中金網關于家有黃金外有秤(家有黃金外有斗秤)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