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頭條 >

黃金史(黃金史萊姆怎么抓)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史(黃金史萊姆怎么抓)",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史(黃金史萊姆怎么抓)對您幫助。

黃金史(黃金史萊姆怎么抓)

察哈爾部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蒙古部落。它的歷史與整個蒙古民族的歷史密不可分,可以說察哈爾部的起源與發展就是一部濃縮的蒙古史。

與蒙古歷史上其他部落不同的是,察哈爾部是在領戶分封制與怯薛制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是一個以非血緣關系為紐帶結合起來的特殊軍事集團。

一、察哈爾部的起源

1.由怯薛到察哈爾

“怯薛”是由大蒙古國及元代時期,由蒙古各千戶、百戶、十戶中挑選“白身人”子弟而編成的禁衛軍,包括一千名宿衛,一千名弓箭手以及八千名散班。

元人張憲的《怯薛行》一詩中,有“怯薛兒郎年十八,手中弓箭無虛發”之句,足見怯薛軍之精銳。察哈爾部落脫胎于汗廷怯薛軍,其以八為單位的組織形式也可能與怯薛中的八千散班有關。

明代,察哈爾萬戶作為蒙古大汗直隸的中央萬戶,地位崇高,軍事實力強盛,是穩固蒙古大汗權威的中堅力量。明末,林丹汗死后,察哈爾部眾紛紛歸附后金,并設察哈爾扎薩克旗與八旗察哈爾。

康熙十四年,平定布爾尼叛亂后,清朝廢止察哈爾扎薩克旗,遷八旗察哈爾至宣化、大同邊外,改建為內屬蒙古,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又被稱作“察哈爾游牧八旗”。

明末清初蒙古文史料多載有成吉思汗贈予唆魯禾帖尼別乞察哈爾部眾的傳說。日本學者岡田英弘對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持肯定態度。薄音湖亦支持這一觀點,指出察哈爾八鄂托克雖為明代時期的社會組織,但察哈爾應出于成吉思汗時期。

鑒于羅布蔵丹津著《黃金史》對拖雷死亡時間、唆魯禾帖尼別乞的姓名和身份,以及察哈爾八鄂托克來歷的記載,與《蒙古秘史》所載史實顯有矛盾,札奇斯欽推斷《黃金史》中的部分內容應是羅布蔵丹津臆造的。

盡管前人對察哈爾部確切由來的認識仍有爭議,但其既然在明代長期作為蒙古大汗的直屬部落,與大蒙古國、元代時期拱衛汗廷的怯薛軍自然顯有淵源。總之,認為察哈爾部是成吉思汗時代領戶分封制與怯薛制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應是較為準確的。

2.怯薛的職責

1204年,鐵木真汗在蒙古舊有制度的基礎上創建了怯薛制,組建了一支直隸于大汗的私人護軍。此時這支私人護軍包括八十宿衛負責守衛巡夜,七十散班負責白天執勤,剩余一千人則由各千戶諾顏以及平民中選出,平時負責護衛,戰時充當先鋒。

這支怯薛軍即承擔著守衛大汗斡耳朵,貼身侍衛大汗的職責,又負責大汗個人需要以及照看財產的任務。鐵木真汗將其分為四班,由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四人世襲擔任長官。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源頭建立大蒙古國,稱“成吉思汗”,并著手突破各部落固有的血緣局限,建立、完善各項軍政制度,其中就包括對元朝中央軍隊的形成及察哈爾萬戶的形成影響深遠的怯薛制度。

與蒙古疆域的擴大、屬民的增多相適應,成吉思汗擴大了怯薛護衛軍的規模,從領戶分封制下各千戶、百戶、十戶中挑選出精銳重新組建了萬人的怯薛護衛軍,包括一千名宿衛、一千名弓箭手以及八千名散班。

大蒙古國時期的怯薛軍不僅承擔著護衛大汗的任務,而且還兼有宮廷內務管理及輔助大蒙古國政府的行政之責。

成吉思汗曾囑咐后世“從九十五千戶選招到我察阿答做體己的一萬護衛,孩兒們繼我大位后,須將他們當作我留給后世的紀念和遺物,加以珍視善待,使他們不受到任何委屈,要厚待他們”。怯薛軍地位顯赫,待遇優厚,被人們尊稱為皇帝身邊(察哈爾)的人。

二、察哈爾部的發展

1.明朝時期的察哈爾

萬戶察哈爾是明代東蒙古六萬戶之一。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對所屬各鄂托克進行分封,從而建立起黃金家族對東蒙古的統治。察哈爾即在此時,正式由特殊領戶發展成為蒙古大汗直屬的中央萬戶。

由于直隸于汗廷本部,與大汗關系最為親密,察哈爾在明代中后期東蒙古六萬戶中的地位最為突出,在政治及軍事等各方面均為舉足輕重的一員,并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震懾蒙古其他各部,充當鞏固蒙古大汗權威的中堅力量。

“察哈爾萬戶”這一名稱出現在《蒙古源流》《黃金史》等蒙古文史料的時間大抵為也先時期。成吉思汗八白室祭詞將察哈爾稱為提供并守護溜圓白駿的吉祥八鄂托克舊察哈爾萬戶,可見察哈爾承擔著蒙古大汗祭祀八白帳的職責。“好陳察哈爾”與察哈爾并不相同,不可將其混為一談。

明代蒙古卜赤汗時期察哈爾萬戶是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即好陳察哈爾、克失旦、卜爾報、左翼阿兒、右翼把即郎阿兒。也就是說,察哈爾萬戶是以好陳察哈爾的名稱來命名的,以好陳察哈爾為基礎,其內部各部分群體具有專有名稱,由蒙古可汗所直屬的部落集群。

據《蒙古源流》記載,達延汗率左翼三萬戶、阿巴海以及科爾沁等部出征,并于達蘭特哩袞擊敗右翼三萬戶,將其收服后在成吉思汗陵前接受了汗號。其中這六萬戶包括左翼三萬戶,即八鄂托克察哈爾、十二鄂托克喀爾喀、守護成吉思汗御陵之人兀良哈;右翼三萬戶即為永謝布、十二土默特、為汗守御八白室者鄂爾多斯。

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后,開始著手分封子孫,從而確立起黃金家族在東蒙古的絕對統治。達延汗在去世前指定不地繼承蒙古可汗之位,領有察哈爾萬戶,以此可以看出蒙古可汗有直接統領察哈爾萬戶的傳統。隸屬左翼蒙古的察哈爾萬戶,原駐牧于大興安嶺地區。

明代中葉,因明廷實行絕貢閉關政策和消極防御戰略,蒙古各部為獲得中原的手工業品補給,紛紛南下求開貢市或叩關劫掠。明嘉靖年間,俺答汗向明廷請求互市遭拒,因之以武力侵犯明朝北部邊界。與此同時,大汗達賚遜亦率察哈爾等左翼蒙古諸萬戶征服了當時被明朝人稱為兀良哈三衛的朵顏衛、福余衛以及泰寧衛。

在此基礎上,達賚遜對察哈爾萬戶以及新征服的兀良哈三衛進行二次分封,逐漸形成了可汗斡耳朵直屬部眾以及左右翼八鄂托克的結構。察哈爾部居地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南移至長城近塞,大體從明朝嘉靖中期開始,至嘉靖末年基本完成。

林丹汗是蒙古最后一位大汗,萬歷三十二年林丹繼承汗位,自稱呼圖克圖汗,后來還曾致信后金天命汗努爾哈赤,自稱“四十萬眾蒙古國主”。然而事實上,他不過只是蒙古諸部名義上的共主,因直屬部眾不過察哈爾一萬戶而已,并不能得到其他蒙古封建領主的認可,甚至被蔑稱為“察哈爾汗”。

林丹汗在即位后的三年里,被評價為窮餓和柔弱無為。由于黃金家族宗親間血緣關系逐步疏遠,加之汗廷直屬力量在累世分封之下漸次削弱,達延汗重塑起來的大汗至此已再度勢微,其余各萬戶的統治者已開始拒絕向其繳納貢賦。林丹汗不甘偏安一隅,試圖用武力統一蒙古,重振大汗權威,加強中央集權,并在內政、外交等各方面著手改革。

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但其內部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林丹汗面對后金政權崛起的壓力,試圖以武力重建蒙古大汗的權威,恢復對各萬戶的控制,反而致使科爾沁、內喀爾喀、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倒戈,陷于孤立。

在無休止的戰爭中,察哈爾本部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嚴重影響了其內部穩定性。由于內部和外部雙重矛盾的加劇,讓新興于東北地區的后金有機可乘,以滿族為主體民族的后金趁勢拉攏蒙古其他部落。奈曼、敖漢等蒙古部落在林丹汗的武力壓迫及后金的威逼利誘下,逐漸脫離林丹汗歸附后金。

隨著蒙古內部諸多部落叛離,林丹汗的勢力迅速衰弱。在躲避后金進攻的同時,又無法放棄明朝對察哈爾部的市賞,林丹汗不得不率領察哈爾本部進行西遷。天聰八年,林丹汗率領殘部從黃河河套地區遷往青海,途中病逝于“大草灘”,即今甘肅省民樂縣永固鎮一帶。

2.清朝時期的察哈爾

林丹汗死后,察哈爾部部眾紛紛歸附后金。后金將察哈爾來歸部眾編設佐領,隸屬于蒙古八旗,駐牧與宣化、大同邊外,從而形成了八旗察哈爾。崇德至順治年間,八旗察哈爾每旗設一甲喇,由昂邦章京總轄,下設梅勒章京、甲喇章京以及牛錄章京等官員。

參領(甲喇章京)以上官員由在京八旗蒙古官員擔任,牛錄章京或領催等八旗察哈爾的中下級官員,則由蒙古八旗固山額真以及滿洲親王等可舉薦合適人選擔任。由其官員選任方式不難看出,早在其組建之初,八旗察哈爾就已經是直屬清廷中央的內屬部落,與蒙古王公轄下間接統治的外藩扎薩克旗顯有不同。

至布爾尼叛亂前,八旗察哈爾一直駐牧于長城邊外,即今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大同、張家口大片地區。除八旗察哈爾之外,還曾有部分察哈爾人眾被編為外藩扎薩克旗。

天聰九年,林丹汗之子額哲及其母蘇泰太后率察哈爾汗廷殘部投降。后金封額哲為和碩親王,將其眾安置在“孫島習爾哈”之地,即今彰武縣和庫倫旗一帶,編設為察哈爾札薩克旗,位列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之上。

康熙十四年,第三任和碩親王布爾尼發動叛亂,清朝出兵平叛后,廢除察哈爾札薩克旗,將布爾尼屬下察哈爾部眾分散編入八旗滿洲與蒙古佐領服役,原有札薩克旗、佐等組織不復存在。

結語

乾隆二十六年,清廷在游牧察哈爾增設都統、副都統各一人,駐張家口,總理八旗察哈爾事務并兼管張家口旗綠官兵。察哈爾八旗兵缺七千七百,總管、參領、副參領各八名,筆帖式十六名,佐領、護軍校、驍騎校各一百一十名,每佐領設親軍兩名,前鋒兩名,護軍二十五名,領催六名,驍騎三十五名。

這使得八旗察哈爾成為獨立的地方軍政建制單位,不再由八旗蒙古都統兼管。乾隆二十七年,“奏準游牧察哈爾副管八人,并左右翼捕盜官悉行裁汰”,裁撤察哈爾副總管以及捕盜官等官員后,察哈爾八旗軍政建制基本定型。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史(黃金史萊姆怎么抓)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