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3-01-24 13:08:00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茶室(豐臣秀吉黃金茶室)",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茶室(豐臣秀吉黃金茶室)對您幫助。
千利休
(1522年-1591年4月21日)
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茶道宗師,日本人稱茶圣。
室町幕府滅亡,織田信長樹立政權后,召利休為茶道侍從。信長死后,利休便跟隨獲得政權的豐臣秀吉,并受到重用。
1591年4月某日風雨飄搖、陰云翻涌的清晨,70歲的茶人千利休坐在自家廊檐下,看雨水如瀑布般朝院落中傾瀉。
▲影片始于千利休切腹自盡,以倒敘講述。
屋外的三千兵馬,已經奉豐臣秀吉之命在雨中圍守多時。千利休的老妻端來一盞油燈,和丈夫一起靜坐,等待那一時刻來臨。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閑話,平常得與以往并無二致。
使者冒雨而入,帶來了秀吉的旨意:“如果將懷中的小壺交出,便可赦免死罪。”千利休為其點茶,說了一句話:“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讓我低頭。”此后便從容切腹自戕。
坐擁天下、呼風喚雨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最后還是輸了,輸給了一個手無寸鐵、兩袖清風的茶人,曾經英雄相惜的情誼佳話,最終以血腥和決絕劃上句號。
千利休至死也沒有交出那個墨綠色的、小巧的茶壺,那本是用泥胚隨意燒成之物,與秀吉黃金茶室中的種種昂貴賞玩相比,不值一文。
這個壺,在利休眼中,因著一段年輕時海誓山盟的情緣,成為至善至美的象征;在秀吉眼中,卻意味著耗盡天下之財也買不到的高貴尊嚴。
千利休是幸運的,他一生中連得兩名雄主賞識,如果說織田信長發掘了他,那么最終是豐臣秀吉成就了他。
千利休又是不幸的,晚年聲望滿天下,甚至威脅到豐臣秀吉的地位,他的才華和驕傲,注定了他的毀滅。
豐臣秀吉將本屬于武士的“切腹”待遇賜予千利休,可見他的復雜情感。
許多年前,在豐臣秀吉還是織田信長的家臣之際,因觸怒了主上,失魂落魄地跑到千利休的茶室,請求在臨死前能喝上一碗他親手泡的茶。
彼時日本,唐風佛教興盛,飲茶更為上流社會所推崇的風雅之事,成為享樂主義的代名詞。千利休自幼師從武野紹歐學習茶道,他的茶道理念與貴族相悖,提倡素雅拙樸的飲茶態度,暗合了當時百姓深受戰亂疾苦、追求恬淡生活的普世理想,備受推崇。
▲千利休為豐臣秀吉準備了一碗小米粥
對于飲茶,他曾寫過一首詩: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后用適當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大美的境界就是至簡。飲茶,在千利休的觀念里,既是尋常之事,又是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
千利休用知行合一的態度貫穿此種人生哲學,恰逢織田信長有飲茶嗜好,四處搜羅珍奇古玩,別人獻上的都是名貴刁鉆器物,他則端上一平常漆盒,用竹筒注入清水,置于月夜之下。
圓月倒影水中,與漆盒上的遠山飛鳥一起波光鱗動。慧眼如信長者,深受觸動,將其招致麾下,給予重用。
▲千利休的審美得到了織田信長的充分賞識
利休很快擢升為茶頭,代替國家行使茶禮,尊貴無兩。然而,利休眼中眾生平等,不論武士、商販、百姓皆可參與他開設的茶席活動,在等級森嚴的時代,堪稱特立獨行、驚世駭俗之舉。如今想來,也只有織田信長那般雄才大略的豪杰,才能容忍這匹桀驁不馴的千里馬在他的地盤上肆意馳騁。
《尋訪千利休》中,面對死罪加身、垂頭喪氣的豐臣秀吉,利休為他親手做了一碗抹茶,并說“請您享受這生命中的片刻歡愉”,這用粗陋茶碗盛著的茶,既是充滿哲理的撫慰,又是對生命的悲憫。
當利休表態會在信長面前為其說情后,秀吉得寸進尺的本性露了出來。他提出,要看一看利休懷中深藏多年的綠色小泥壺,那一定是無價之寶。利休自然沒有交出,這便成了兩人心里無法拔除的一塊老梗。
織田信長死后,豐臣秀吉“接手”千利休。在電影中,為了與前一位做比較,刻意將豐臣秀吉塑造成一個有些自卑、有些貪婪的土豪,但縱觀歷史,豐臣秀吉自有過人之處,因為千利休的茶道就是在他的時代發揚光大、達到巔峰的。在此期間,千利休創造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侘寂美學”,即簡樸化、極致化。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日,豐臣秀吉聽說千利休院子里開滿了美麗的“朝顏(牽牛花)”,便興致勃勃前去飲茶賞花。到達后,卻發現滿院的牽牛花被利休拔得干凈。豐臣秀吉強忍怒火,攜下佩刀,彎腰鉆入窄小的茶室,卻發現茶席邊的黝黑粗糙花瓶里,僅有一支牽牛花帶著露水微微抖動。
茶室由利休親手建造,極盡拙樸之能事,在粗糙的墻壁、陰暗的光線下,一朵生命的頑強綻放,怎能不令人震撼。“侘寂”二字,可見一斑。今日所見的日本建筑、衣食住行乃至思想,都多多少少體現著這種觀念。
電影將這個故事偷梁換柱,改為以一朵蓓蕾出現在冰冷森然的兵器庫,打動葡萄牙傳教士,實在不如直接沿用歷史典故來得妥帖自然。
千利休的茶室逐漸成為貴族、武士們拜師、修行的場所,他們來此學習的不僅是“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還有做人道理和行事準則。
如果說豐臣秀吉是至高無上的大和領袖,那千利休就是他們的精神導師。豐臣秀吉自詡為“天下第一人”,千利休則是“天下第一茶人”。
草寇出身的豐臣秀吉實則骨子里好大喜功、驕泰奢侈,他用黃金建造燦燦生輝的茶室,里面擺滿了昂貴的茶具;千利休修建草庵茶室,因過于清簡,被他下令整改;他打心眼里不喜歡千利休用粗糙的黑陶碗點茶,如果不是為了擺場面、順應民意,也許他不會容忍千利休這么久。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千利休和豐臣秀吉最終的決裂,歷史上有諸多說法,一說秀吉強行要納利休之女為側室,一說有人在京都大德寺里修建了一尊千利休木像,日夜膜拜。
電影中,利休的女兒為了反抗暴權,上吊自盡;而由眾僧為感謝其恩德而修建的木像,也被下令燒毀。不論哪一條,千利休總歸是觸怒了秀吉,都是死罪。
其實都是借口。看破世事的千利休,或許早就預見了這一天的到來。一個追求至高權力的軍閥,一個主張和平無為的茶人,若不曾相識,倒也相安無事。一旦相遇,能彼此合作那么久,已是世間奇跡。
豐臣秀吉終歸是屬于世俗的,他幻想著最后用人情去逼迫對方求饒。在他的價值觀中,用一次低頭認錯換回生命,難道不是再劃算不過?畢竟,他要的只是對權力的臣服。可是千利休早就超脫了世俗,在他的價值觀里,為了美的事物,連命也可以舍棄。
▲《尋訪千利休》鳳凰衛視電影臺5月29日/6月3日播出
影片末尾,千利休死后,他的老妻默默走過來,將一席白布蓋上尸身。她終于看到那個丈夫生前從不輕易示人的小茶壺。那是一個美麗的高麗少女留下的,她被拐來作為獻給大王的禮物,在為奴和死亡之間,她選擇了后者,飲藥而亡。
平心而論,這段杜撰的故事試圖把美具象化,固然有些刻意,卻使妻子這個人物更為深刻。她默默侍奉他數十年,也察覺丈夫心里有另外一個女人,每逢出場,她的身邊總是有象征高麗少女的木槿花搖曳,但她百般隱忍,從不追問。丈夫死后,她終于有權處置那把小壺,她幾次想摔碎它,一了百了,終于還是含淚忍住了。
與其說她恨的是那個從未謀面、早已死去的女人,不如說她恨的是對“美的事物”執著了一生的丈夫。因為這種執著,她失去了所有的親人。美也是有代價的,她和她的愛情,也是陪葬品的一部分。
即將播出
《尋訪千利休》5月29日17:40
6月3日17:20
文|深藍
編輯|福爾魔歌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茶室(豐臣秀吉黃金茶室)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