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點評 >

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結局)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結局)",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結局)對您幫助。

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結局)

首先,要弄明白的第一個問題是,從客觀角度上來說,《黃金大劫案》的確不能算作一部質量上乘的電影,它有很多明顯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在這一點上,麥基的某些吐槽的確不無道理。麥基一是認為本片被塞進了太多陳詞濫調的情節(jié)和橋段了。比如小東北隨手拿兩把勺子擰成的玫瑰花送給女主,而這朵已成為定情信物的花又在后來成功地幫小東北擋住了子彈;又比如奄奄一息的反派最后起身打死了女主,讓小東北失去了最重要的情感依托。

這些總是能讓觀眾搶在前頭猜到故事走向的情節(jié)設計在《黃金大劫案》中比比皆是。它一方面的確讓整部影片的觀感顯得缺乏真實性,把影片的喜劇質感直接從高級的諷刺拉低到了鬧劇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寧浩在這次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倉促、搖擺與舉棋不定。麥基同樣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作為一部商業(yè)片,寧浩試圖在本片中嘗試的類型風格實在是有些超載。而每一種類型元素單拎出來,又很難說哪一個能真正吸引觀眾。于是觀眾總是需要隨著劇情的推動不斷被動調整自己的觀影預期。在《黃金大劫案》里,寧浩破天荒地嘗試了很多他之前沒用過,之后也鮮少涉及的類型元素。情感表達上,多了愛情與父子親情戲碼;懸念設計上,更是來了個搶劫、犯罪、戰(zhàn)爭、間諜大亂燉,一伙人圍繞著那八噸黃金上演了一場場讓觀眾目不暇接的鬧劇。

不得不承認,在處理一部商業(yè)電影時,寧浩突如其來的旺盛表達讓影片在基本的觀感上看起來像是補血過剩,但它同樣也頗為有意思的表露著寧浩在日后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創(chuàng)作思路轉變。影片第一幕,街溜子小東北假裝救國會成員,用煙桿子當槍,去教堂以救國的名義狠狠地敲詐了神父一筆。這一幕戲相當高妙地將那個鬼神不敬、人的信仰與價值觀都崩塌的時代背景點了出來。也暗示了民眾們并不對救國會抱希望——不然神父也不會一聽到對方說自己是救國會的人,就知道對方是來要錢的。

騙了錢的小東北還沒高興太久,神父就帶著憲兵隊追了上來,將小東北抓進了他早已熟門熟路的大牢里。把小東北抓來的警察五哥,是個自詡為罪惡克星、卻整天貪污斂財不干正事的官場混子。五哥貪得無厭地從小東北的贓款中摳出一文錢后,還硬逼著小東北去假冒被抓的革命黨分子,給警局的KPI做貢獻。也正是從大牢這場戲開始,影片就又拐了個彎,進入了典型的諜戰(zhàn)片或黑色電影的敘事模式里。

因為順手穿上了同一牢房的革命黨人的衣服,小東北很快就被順著情報線索追查而來的救國會成員堵在了家門口,也就因此被拉上了救國會這條船。日軍在城外藏了八噸黃金,是打算用來買軍火用的。救國會的人打算把這批黃金搶下來,阻止日軍的計劃。一方是為了心中所謂的“國家大義”。一方是為了從這八噸黃金里趕緊分一杯羹。小東北和救國會的人一拍即合。

在這一幕戲里,救國會的人看起來有勇有謀,一伙人不但分工明確,而且還常年混跡市井,對于城內局勢熟門熟路。小東北當然也是個聰明人:救國會一追蹤他,他就能猜出人家想要情報。當意識到對方對情報的重視程度,又立馬能燒了情報擠進救國會內部分一杯羹。按理說,這樣兩幫人湊在一起,不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探囊取物般拿到黃金,至少也該是一番波折后有驚無險地逃出生天才對。但寧浩偏偏設計了一個最悲劇的結局。

因為雙方缺乏溝通,合作基礎不夠,救國會搶劫黃金的計劃屢次三番被小東北搞砸。小東北那個參加過晚清義和團的瘋子老爹也因此犧牲。于是,在女主顧茜茜的婚禮上,小東北在看到殺父仇人鳥山幸之助后,又一次不顧救國會眾人安危,選擇沖上去開槍報仇。這一沖動舉動導致救國會眾人全部犧牲,小東北也為了銷毀黃金搭上了老爹和心愛之人的命。

最后的最后,小東北雖然也按著國內電影雷打不動的老套路,蛻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地下黨員,但看著劇院影片中的救國會眾人與心愛姑娘的小東北,看起來無論如何都不像一個獲得解脫的人。看完片子,估計大部分觀眾都會對著這個略有些出乎意料的結局,問出這么一個問題:寧浩為什么要拍這么部片子?

拍攝《黃金大劫案》之前,寧浩的日常生活是拉著徐崢和黃渤蹲在沙漠里熬《無人區(qū)》。萬萬沒想到,苦熬一番之后的結果卻是,《無人區(qū)》被審查卡了四年沒有進展,寧浩心頭的一腔熱血被澆涼。《無人區(qū)》第一次送審時,審核組回絕寧浩的理由是“全片沒有一個好人”,嫌這部電影主題過于殘酷。

于是寧浩不得不在等待《無人區(qū)》過審的同時,多拍一部《黃金大劫案》。《黃金大劫案》儼然是對這次審查意見的公開反抗。這部片子里有好人,但沒有純粹的好人。好人和壞人之間的界限在這部電影里被徹底打破了。影片里最像好人、最有正義感的人是救國會成員,他們從影片一開始就是一群格格不入的“正義之士”。在兵荒馬亂、幾乎沒有希望的偽滿洲國地界,只有這幫救國會的人還堅持懷抱著不惜為了國家大義而犧牲自我的偉大精神。而且這些僅有的心懷國家大義的救國會成員,還只是業(yè)余從事救國會工作,他們的主業(yè)其實是電影演員和導演(很難不說這是寧浩夾帶私貨的隱喻)。

道理很顯而易見:國家存亡之際,最先受到波及的永遠只會是他們這些拍電影、靠太平日子吃飯的人。而《黃金大劫案》的荒誕性就在于,只有這些最不被人瞧得上的“戲子”們在“不合時宜”地懷抱著革命熱情。且他們明顯不懂得如何把自己這股子不成熟的熱情,傳遞給小東北這樣的街頭小混混。芳蝶們的犧牲,是敗在他們不懂得如何真正動員小東北理解革命的意義。他們遇到的問題,和《讓子彈飛》里的張麻子其實沒什么區(qū)別:那年頭,革命缺乏群眾基礎。

但他們沒有張麻子那樣忽悠人的本事。芳蝶對付小東北的策略未免太不聰明:要么是為了繼續(xù)利用小東北而毀約不按時給黃金;要么是在罵完對方“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后,坐上車子揚長而去。她估計是真沒搞明白,不管是干革命還是開公司,合作商都沒義務按她規(guī)定的企業(yè)文化辦事。而在小東北心里,救國會是干啥的?其實第一幕他假扮救國會成員敲詐神父的戲就解釋清楚了。他,以及神父都覺得這幫人就是天天喊口號,逼著人承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

他能夠理解有人為了八噸黃金鋌而走險,但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有人在有吃有喝的情況下,甘愿去造反。救國會是“好人”,小東北也是“好人”。只不過救國會的正義感都用在了追求國家大義上,卻完全不顧江湖道德,也沒有照顧合伙人的情商。而小東北的道德感,是另一個極端:他保持的是底層百姓為了生存而萌生的基本道德感。所以,他能狠心騙走兩個孩子手里的首飾,卻不忍心看兩個孩子挨餓,走出去后又悄悄回頭給孩子的碗里倒上大米。

所以,小東北顯然不可能立馬就懂得救國會們內心的家國情懷。從他的角度理解,賺錢過上好日子才是第一要緊事。搶劫日本人黃金這事,唯一的好處就是他可以從中撈一筆,帶著老爹一起過上好日子。所以當小東北沒輕沒重地帶著老爹去晚宴上蹭吃蹭喝,偷東西還打人被抓的時候,芳蝶懵了。芳蝶不理解這個新收的小弟為什么這么不懂規(guī)矩,不明白革命任務艱巨。這種革命黨和普通民眾之間的溝通失效,幾乎一直持續(xù)到救國會一干人等犧牲的時候。

街溜子黨和革命黨終究不是一路人。做革命最忌諱的就是硬拉外人入伙當同志。最終,我們似乎不應該把小東北決定挺身與日本人決斗的動機,歸結為他體會到了國土淪喪的危機。他在乎的更多的,可能依舊是私人恩怨。鳥山幸之助害死了我爹,這該殺;救國會的人雖然不是一路人,但至少是兄弟和朋友,自己犯了錯,害死了朋友,也必須彌補。

在《黃金大劫案》里,寧浩借著小東北的故事,表達了他對于什么是好人、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主旋律的獨特見解:那些攪動時代風云的大人物,或許可以懷抱著崇高革命理想和家國大義在搖旗吶喊,前仆后繼。但那未必是普通民眾必須認同的邏輯。如救國會之流,或小東北之流,都是難以嚴格界定善惡的人物,驅使著他們的是危機感,是憤怒,是民眾對于生存的本能需求。

《無人區(qū)》和《黃金大劫案》其實都是在講,當普通的小人物在特殊時期或極端環(huán)境里時,生存才是第一本能。從旁觀者的角度單純地討論他們是否是好人,未免是一種奢侈。與此同時,恰恰是這種因為被壓迫而感受到的求生欲與危機感,有時可能遠比革命綱領、革命理論更值得被關注,被重視。小東北們未必能夠有足夠的知識去認同救國會所懷抱的革命理想,但這并不意味著當他們體會到親人離喪,朋友被殺害之后不會覺醒。

就像是后來寧浩在《我和我的祖國》里拍的《北京你好》部分。葛大爺扮演的司機,絕不是一個一上來就能豁出去把奧運開幕式門票施舍給小孩的大好人。人性之所以真實,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必須經歷一番糾結與掙扎后,才能與內心的欲望和私心和解,才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而結尾小東北眼睜睜地看著女主顧茜茜的死亡,也像是對英雄神話的刻意反抗:既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與英雄,那么也就沒有永遠美好的童話結局。

上帝可能并不會停止對你開命運的玩笑,何況上帝本人也很有可能只是掛在墻上躲避日軍搜捕的小流氓。某種意義上,《黃金大劫案》就像是寧浩既回答《無人區(qū)》審核組的意見,也是回顧反思自我創(chuàng)作觀念的一份答卷。嬉笑怒罵遮掩住了答題者的諸多憤怒、迷惘、尷尬與困惑情緒。而嬉笑背后,藏著的是那份并沒有被磨滅的熱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你認為寧浩最好的作品是哪部?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黃金大劫案鳥山幸之助結局)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