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頭條 >

黃金年代王小波(黃金年代王小波名句)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年代王小波(黃金年代王小波名句)",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年代王小波(黃金年代王小波名句)對您幫助。

黃金年代王小波(黃金年代王小波名句)

王小波生于1952年。

他生在那一年的5月12日,他父親是參加過革命的知識分子,當時卻被錯劃成了“階級異己分子”,于是他父親憑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把這個新生的第二個兒子取名叫“小波”,意思是“小小的風波”。

這個名字今天看來,就跟王小波后來寫的那些小說一樣,充滿了黑色幽默。因為,顯然他、和他的家庭、以及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將經歷的,恐怕遠非一場“小小的風波”。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墒俏疫^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跣〔ā饵S金年代》

王小波愛于1977年。

那一年他父親所說的“小波”剛剛開始平息,中學沒讀完就上山下鄉勞動的王小波已回到北京一家半導體廠當工人,業余時間喜歡寫一些小說之類的,在朋友圈里私下傳,慢慢變得小有名氣。

某一天,一位北京報社的年輕女編輯慕名到他的家中拜訪,這場半交流半采訪的過程中,原本文思泉涌的王小波總是陷入迷之停頓。最終,25歲的王小波還是問了對面姑娘兩個問題:

第一,“你有對象了嗎?”

第二,“沒有的話,你覺得我怎么樣?”

那個姑娘叫李銀河,于是一場浪漫、狂熱而有些魔幻的追求開始了。

這個段子,是我上大學時一位認識王小波的老師講給我聽的。

每每想來,我總覺得這個故事特別魔幻,因為王和李當時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論學歷,王小波當時只是一個中學都沒讀完的工廠工人,而李銀河是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

論顏值,兩個人婚后的照片是這樣的,貼一張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于是我就問那位老師:“差距這么大,王怎么敢去追李呢?”

記得老師當時笑呵呵的看了我一眼,說“讓你們去讀王小波的小說,你顯然還沒讀透?!?/p>

我頓時就很囧,因為被戳破了心思——大學時候的我,確實不喜歡王小波的小說,我覺得他寫著寫著就奔下三路去,跟同期出名的賈某老師一樣,凈講些黃段子,我那會兒還比較假正經,所以我只看他的雜文。

但畢業好幾年以后,當我真的讀了王小波的小說,讀了他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還有那篇他讓李銀河慕名來訪的《綠毛水怪》以后,我才明白老師說的什么意思。

王小波的小說,寫的卻是很大膽、也很魔幻,但這種大膽與魔幻當中,有一些很特質化的東西。

你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也是以魔幻而大膽出名的,但無論《百年孤獨》還是《霍亂時期的愛情》,這些故事的內核,都是一種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家常見的憂傷——世界如此的荒誕,現實那樣的慘烈,等待這般的漫長,我好抑郁,我好難過。

可是王小波不一樣,他也大膽、他也魔幻,他也用他的那支筆,直白的寫出了時代的壓抑和荒誕。

但這些講述的底層氣質,卻是戲謔、豁達而又樂觀的——就像給他起名叫“小小的風波”的那位父親一樣。

“一頭體力獨行的豬”、“交代材料”、“紅藍鉛筆”、“正著敦還是反著敦?”在這些讓人笑出眼淚的爛梗背后。你依稀能看到這個人在一臉壞笑的給你講某個特殊年代的魔幻故事。在你笑的肚子疼以后,淡淡的、既保持調侃又嚴肅認真的跟你說上一句:“講的很好吧?希望下次我沒機會再講了。”

是的,也許“人生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但王小波是那顆非但錘不爛、還永遠一臉壞笑的想逗你開心的銅豌豆。

像英雄一樣勇敢,像哲人一樣達觀,像詩人一樣真誠,卻又像頑皮的孩子一樣天真幽默。當這四種氣質匯集在同一個男人身上,而又從他的筆尖淡淡寫出的時候,是沒有任何一個聰明的女孩子可以抵擋住這一個男人的追求,愿意和他共度一生的,因為不管皮囊好看與否,這個靈魂實在太有趣了。

于是我開始明白,為什么同樣是靠寫情書追女孩,王小波能修成正果,而我最后會搞成那樣。高中乃至大學的時候,我曾經很刻意的學過他的文筆、學他的幽默感、學他的辣手文章,甚至學他,把自己的或摘抄來的詩寫在五線譜上,寄給心愛的女孩。

可是,有一點,我是最終沒有學到的,那就是王小波骨子里的那份勇敢、幽默與達觀。

也許正如羅曼羅蘭所說“這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之后,卻依然熱愛它?!?/p>

可王小波更進了一步——他不僅認清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依然熱愛它,更在熱愛之余,保持了幽默。

這太難得了,一般人學不來。

所以我不是王小波,我追的女孩更不是李銀河,我們更沒有遇上那個哄鬧之后能用文字澄見靈魂的“黃金時代”。

那個時代,和那些有趣的人,終究一去不復返了。

王小波死于1997年。

死因是突發心臟病,死時年僅45歲。他去世前開始越來越多寫雜文,寫《思維的樂趣》、寫《沉默的大多數》。

“我反對愚蠢,不是反對天生就笨的人,這種人只在極少數,而且這種人還盼著變聰明。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愚蠢都含有假裝或弄假成真的成分?!薄跣〔ā冻聊拇蠖鄶怠?/p>

我讀他這些文字的時候,總喜歡聽莫扎特晚期的一些作品。我覺得兩者給我的感覺是一樣的——兩個不世出的天才,一個用文字、一個用音符,正在將他們的作品錘煉的日臻化境,若再給他們二十年,甚至哪怕只有十年的時光,不知他們會有什么驚艷的作品。

可是,就那樣突然的,他們的創作戛然而止了。

王小波去世后不久,他的妻子李銀河,那個曾經接受他五線譜上寫的情詩的姑娘,為了他寫了悼文《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我始終覺得,雖然王小波的早逝是不幸的,但這種不幸更多是屬于我們這些愛他文字的讀者的。而對他本人來說,他這輩子活的挺值當,至少,他竟然找到那個被他所深愛、也最能懂他的姑娘,并且得到了她的贊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边@個世界上能懂你的人本就不會多,若她又恰恰是你所愛的那個人,那你還有什么要苛求的呢?

我的勇氣和你的勇氣加起來,對付這個世界總夠了吧?去向世界發出我們的聲音,我一個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王小波

一個浪漫的騎士,一個行吟的詩人、一個自由的思想者——我若能得我所心愛之人這樣的評價,我愿意立刻赴死,活多少年我都不覺得虧。

而王小波不僅得到了愛人的這個評價。還留下了他的作品,讓我們這些后來的讀者嘆服。

所以,遺憾只是我們的,這輩子,他活的太值了。

現在是2022年。

對于王小波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在他死后爭論越來越多。他和李銀河一起搞性學研究、主張正視同性戀的存在和其權益,同時又以戲謔的筆法去調侃、結構那些曾經貌似嚴肅的規則,這貌似是個典型新自由主義者的思路。

但同時,王小波又激烈的反對“文化相對主義”、“功能學派”以及西方當代左翼思想者搞出的很多新理念,直言這些思想就是他的噩夢。這種觀念,若活在當下,又會被歸到“保守主義”的陣營當中去。

但我覺得,若只以“主義”去劃定王小波這樣一個人,反倒是把他想淺薄了。

托爾斯泰在《復活》當中說:“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樣,到處的水都一樣,可是每一條河,都是有的地方狹窄,有的地方寬闊;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緩;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渾濁;有的地方清涼,有的地方溫暖。人也是這樣。每一個人都具有各種各樣的本性的胚芽,有的時候表現出這樣一種本性,有時候表現出那樣一種本性,有時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還是原來那個人?!?/p>

我覺得這段話,其實也點明了一個好的知識分子和他主張之間的關系——一個合格而真誠的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能像河流一樣,在不同的情境下,提出有不同的主張,寫出不同的文字。

碰上瘋狂而荒誕的年頭,他就幽默而戲謔。

遇見美好、純真的愛情,他就真誠而浪漫。

當萬馬齊喑、眾人唯諾時,他就應勇敢而激烈的自由;

當萬眾狂熱,激進的嘶吼響徹輿論場,他就該謹慎而理性的保守。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巖石上經過?!?/p>

是的,王小波就是那急流,他時而平緩、時而激越、時而熾熱、時而冷冽。智者若水,他對每一個他所遭遇的思想、時代,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與判斷。所以在他去世后,用一種主義去試圖框定他的思想,再用這種總結猜測他在今時今日會怎么想、怎么寫,注定是徒勞的。一個好的自由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恰恰就在于就在于他能像英美法系中的那些大法官們一樣,基于自己的知識和和理性,對不同的事物給出恰當的自由心證。

所以,我們永遠不知道,王小波若能活到七十歲,對今天的很多人、很多事,他究竟會怎么想,怎么說。

這個人走了,佳人難再得。

但是,那些喜歡他文字,透過他的文字與他神交已久的人們,我們可以拾起他猝然丟下的筆,寫我們自己的文字,做我們自己的詩歌。

這算不上一種繼承,只是我覺得,一個時代,在經歷了若干波折甚至苦難之后,總該留下點對得起這些經歷的東西。每個時代,好歹應該出一個對得起那段時光的王小波。

所以寫吧,讓我們不要忘記他的勇敢、他的真誠、他的達觀、還有他的幽默。

浪漫的騎士,

行吟的詩人,

自由的思想者。

——真希望,在我撂下筆的若干年后,也有一個人在想起我的文字時,會這樣說。

我不相信世界就是這樣的,

在明知道有的時候必須低頭,有的人必將失去,有的東西命中注定不能長久的時候,

我依然要說:

在第一千個選擇之外,還有第一千零一個可能。

有一扇窗等著我打開,

然后,

有光,會透進來。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年代王小波(黃金年代王小波名句)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