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3-05-19 18:50:01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葵瓜子(黃金葵瓜子怎么弄出來)",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葵瓜子(黃金葵瓜子怎么弄出來)對您幫助。
大家都知道我找選題這件事是非常認真、非常深思熟慮的。所以看到茶幾上的瓜子以后就想那干脆就做個關于瓜子的選題吧。如果零食界有總統山,那么瓜子必須占據一席之地。在我看來,瓜子是一種極具社會性的零食。它幫助了八卦的傳播,帶動了信息的傳遞,促進了鄰里的和諧。如果沒有瓜子,那些孤獨的嘴誰來撫慰,那些百無聊賴的靈魂誰能拯救。如果沒有瓜子,每到年關除了打麻將,還有什么可以消磨時間?所以這期我想聊聊數百年來,瓜子是如何滲透進我們的生活的?01為什么葵瓜子戰勝了西瓜子市面上雖然瓜子種類眾多,白瓜子、吊瓜子、黃瓜子、絲瓜子,但算得上主流的,也不過是西瓜子、南瓜子和葵瓜子這三種。而其中又以葵瓜子售賣最為廣泛。但最早帶我們入坑嗑瓜子的還是西瓜子。在元代,瓜子作為一種食物,第一次被記載下來:「(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薦茶易得。」元代《王禎農書》可見中國的茶話會文化源遠流長,而瓜子在其中,分配個常務副零食的稱號,應該是不過分的。當時的食客,已經學會了炒瓜子的吃法。在晚明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里記載,明神宗「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本草綱目里也寫道,「瓜子爆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一直到清朝為止,西瓜子都是統治級的瓜子品類。但到了民國時期,情況就變了。首先是南瓜子逐漸作為一種零食普及開來。上海作家鄭逸梅在30年代,就寫文聊過南瓜子:「瓜瓤有子,較西瓜子為大,鹽汁炒之,可供消閑咀嚼,予以不擅食西瓜子故,乃對于南瓜子有特嗜,蓋南瓜子易于剝取其仁也。」這里就聊到西瓜子的一個很大的劣勢:剝殼難度太大了。至于葵瓜子,客觀來說其實并不是瓜子,而是葵花籽。因為實際上它是葵花的果實(及種子),所以當然不是植物學意義上的瓜子。但因為我們常說的瓜子其實已經是一種零食種類,所以為了方便,本文還是會稱為葵瓜子。向日葵在明代進入我國后,起初只是被當作觀賞花,但很快,人們就發現了向日葵的經濟作物價值:這東西油大啊,可以榨油。而且含油量越高的東西,吃起來越香,越容易上頭。康熙年間,就已經有了關于嗑葵瓜子的記載,但受限于向日葵的普及程度不高,縱觀整個清代,葵瓜子的江湖地位和西瓜子、南瓜子比起來,那都差得遠。但到了民國時期,向日葵的種植已經遍布大江南北,全國有23個省區的地方志出現了關于向日葵種植的記載。并且在黑龍江已經出現了大面積成片種植。普及度上來了,葵瓜子才爆發出無與倫比的存在感。民國時期的文人普遍愛嗑瓜子。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就寫過,魯迅先生在待客的時候,就喜歡請客人吃葵瓜子。往往一碟不夠還要再一碟。林語堂同樣也是瓜子愛好者。但這兩位比起余姚的「文壇虎癡」戚飯牛先生來說,還是有差距。這位戚先生號稱每天吃葵瓜子十幾斤。而且寫文章的時候,必須嗑瓜子來幫助思考。經常是一篇文章寫完了,旁邊瓜子殼都堆成小山了。寫到這里,我忍不住就嗑了兩個。
02瓜子之王出安徽
建國后,隨著全國食用油需求增加,向日葵的種植更加普及。從東三省到華北、西北,形成了一條廣大的向日葵種植帶。其中海拔和緯度較高的地方,主要栽培生育期較短的油用向日葵。而在華北東部等氣候溫和的地方,就可以種植食用向日葵,也就是專門生產瓜子用的。在當時,瓜子是統購統銷的物資,人們想要吃瓜子,需要去供銷社憑票購買。很多地方每到過年,才會給每家每戶發一斤瓜子票,一斤花生票。1966年,一個叫年廣久的安徽人,偷偷架起了炒鍋,做起了擺攤賣瓜子的生意。年廣久在當時,個體經營屬于灰色生意,年廣久只能游擊式經營。雖然只能偷偷摸摸做生意,但年廣久非常注重瓜子的品質。他會因為有人說他的瓜子沒有別的地方好吃,就專門乘船去外地品嘗。為了找到更好的瓜子配方,年廣久會到處購買,反復摸索配方。最后摸索出奶油瓜子,椒鹽瓜子,五香瓜子等眾多口味。對待顧客,年廣久也是非常大方。別人買一包瓜子,他還要多送一把。不要還硬給。因為他的瓜子口味豐富,質量又好,還很實惠,越來越多的人來買瓜子,還給他一個外號叫「傻子」。后來,年廣久干脆給自己的瓜子起了個名字,叫「傻子瓜子」。傻子瓜子是新中國商業歷史上繞不過去的一個品牌。從1966年到1976年,年廣久靠著炒瓜子,攢下了100萬。那時的100萬什么概念?擱現在少說也是王健林的一個小目標。后來的故事就是改革春風吹滿地,傻子瓜子迅速從作坊升級成100多人工廠,不僅引來中央媒體頻繁報道,總設計師等幾位中央領導也多次在各種講話中提及這個品牌。很快,傻子瓜子的名聲就傳遍全國。當時甚至有人稱其為「中國第一商販」。隨后,年廣久走上了公私聯營的道路,和蕪湖當地的集體企業成立了「蕪湖傻子瓜子公司」,他本人出任總經理。按理說,如果傻子瓜子正常發展,應該沒有后來那些同行什么事了。但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按理說,意外總是在你想不到的地方出現。80年代,國內掀起了一股「有獎銷售」的熱潮。1985年春節前,年廣久也搞起了這套促銷方式,并且砸下重金。頭獎是一臺上海牌轎車,還有電冰箱十臺,摩托車十臺,洗衣機二十臺,毯子兩百套等等,總價值8萬元。這么大的彩頭,在當時全國可以說是獨一份。80年代的消費者,哪里見過這么兇殘的促銷。恰好又是春節,正是買年貨吃瓜子的時候。于是短短18天里,傻子瓜子在全國銷售額直沖千萬元,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瓜子熱潮。想不到三月初,國務院直接下發文件,叫停所有有獎銷售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年廣久沒有想到,自己瘋狂的促銷直接撞在了槍口上。消費者眼看沒有獎品了,紛紛退貨。這一波讓公司損失了95萬元,財務一下子變得緊張了起來。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傻子瓜子最艱難的時候,年廣久被舉報貪污。出獄之后,傻子瓜子又陷入了一場所有權的父子爭奪戰,就這樣,中國商業史上的一個傳奇故事走向了平淡。但就在年廣久倒下的地方,瓜子市場的新王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安徽這個地方很有意思,年廣久是蚌埠人,傻子瓜子起家在蕪湖,后來這個地方又出了一個有名的堅果品牌,叫三只松鼠。而接下來這段故事的主角恰恰,同樣誕生在安徽。某種程度上,安徽就是中國炒貨宇宙的盡頭,中國堅果的耶路撒冷。1995年,36歲的陳先保放棄體制內的鐵飯碗,下海經商。他一開始選擇的是冷飲市場,冷飲這個賽道也很有意思,三全的創始人陳澤民、娃哈哈的宗慶后、把章光101賣到日本的前北京首富李曉華,都是做冷飲起家的。大家感興趣的話,后面我也會詳細聊聊。陳先保在商業上很有眼光,首先他瞄準兒童市場,把原先的冰棍做成了色彩斑斕,還便于分享的雙截棍形狀。沒錯,棒棒冰的創意就出在這兒了。然后,他又別出心裁,把冷飲賣到東北,讓東北人民在暖氣房里吃雪糕。很快,陳先保就賺到了他的第一桶金。錢是賺到了,但陳先保發現,自己的這點「微創新」很快就被同行模仿超越,變成一片紅海。他決定轉型,這次他選擇的品類,是老家合肥競爭最激烈的賽道——瓜子炒貨。當時市面上的瓜子,大部分都是炒出來的,但炒出來的瓜子就有一個問題:不入味,味道都留在外殼上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先保參考了南瓜子先用鹽水浸泡,再炒制的制作方法,想到既然泡鹽水可以讓瓜子更入味,那為什么我不干脆直接煮呢。于是陳先保將煮瓜子引入工業化生產的程序中,解決了瓜子的入味問題。前面我們提到,陳先保之前在冷飲行業兩次創業,最后都沒能守住先發優勢,被后來者所模仿和占領。這次做瓜子,他決定給自己好好挖一道護城河。這個護城河,就是品牌。90年代末,正好是恰恰舞在國內舞廳流行的時候,于是陳先保給自己的品牌起了個朗朗上口的名字:「洽洽」。如果放在今天,這個品牌名字可能就得叫「聽我說謝謝你」了。1999年9月,陳先保的香瓜子面世。也就在同一年,陳先保就砸下了400萬人民幣,把洽洽送上了央視的黃金時段。90年代、00年代的國產品牌,敢不敢花大價錢砸央視廣告,砸黃金時段的廣告,往往就是品牌檔次的分水嶺。當年的央視就是有這樣的力量,能將任何一個默默無聞的品牌推上時代頂流。洽洽也是其中之一。2000年,它的銷售額平地起飛,突破一個億,2001年更是暴漲到4個億。2012年,洽洽食品在深交所上市,成為「炒貨第一股」。而陳先保也登頂安徽首富。同樣是砸錢,在傻子瓜子這里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在洽洽這里,是助推它起飛的風口。只能感嘆一句:時也命也。
03瓜子為啥這么好嗑
小小的瓜子,卻在中國造就了兩段商業傳奇。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一個事實:中國人真的很喜歡嗑瓜子,才嗑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其實早在民國,豐子愷先生就寫文章聊過,瓜子的吸引力來自三個要點:吃不厭、吃不飽、要剝殼。先說吃不厭。在我看來,瓜子雖然是一種傳統零食,但其實是很符合現代食品產業對零食的要求的。熟悉食品工業的同學可能會聽過一個詞叫做「極樂點」(BlissPoint),指的是所有食物和飲料,都存在一個最佳濃度,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最大的感官享受。低于極樂點,消費者的爽感會下降,而超過這個濃度,消費者會很快感到膩。無論是糖分,還是鹽分,都存在著所謂「極樂點」。而如果將油脂、鹽、糖三者組合起來,就能極大提升愉悅感。這個概念的提出,原本是為了解決美國士兵在行軍打仗時,因為疲勞和口味厭倦,導致食物攝入減少的問題。極樂點的研究,就是為了讓士兵能夠多吃一些口糧,保持體力維持體重。后來這個概念被美國食品工業引入,成為了食品巨頭提升銷量的殺手锏。說回瓜子,瓜子本身其實非常符合「極樂點」的理論。首先瓜子本身就含有脂肪,西瓜子、南瓜子的含油量還不算太大,那葵花子作為油料作物,油脂的豐富度就很夸張了,每一百克里,就有59克脂肪。想想看,為啥要叫香瓜子,還不是因為油香啊。而古代中國人也很會吃,知道可以拿鹽來炒瓜子,炒出來咸香可口。到了現代,瓜子更是有了許多口味。比如五香味瓜子,其實除了加鹽,還需要加甜味劑,甜咸配合,加上香料,每一顆都在重重敲擊在消費者的極樂點上。至于吃不飽,就很好理解了。一個零食如果吃兩塊就吃飽了,那必然沒法持續吃下去。而瓜子就很不容易吃飽,可以不停地吃,碰上有人吵架,你甚至可以在旁邊嗑一天。但是說到底,瓜子的核心魅力還是在于,它需要嗑。你以為嗑瓜子的快樂只來自于瓜子仁,但心理學家告訴你,嗑瓜子的行為才是最大的快樂來源。究其原因,嗑瓜子很簡單,人們很容易熟練掌握技巧,并且在一次次的重復中找到滿足感。而每嗑一顆瓜子,就能獲得一顆瓜子仁,是非常即時的回報,能不斷激勵人們重復下去。當瓜子殼在你的口中崩裂,當瓜子仁觸碰你的舌尖,當脂肪的香味混合著咸甜的口感,多巴胺會瞬間在你體內爆炸。而如此強烈的快樂,你所付出的勞動只有輕輕一嗑。說到這里,是不是覺得越聽越熟悉?沒錯,瓜子就是原生態的短視頻,為什么愛嗑瓜子,和短視頻如何吸引用戶的原理其實是一模一樣的。首先,短視頻上提供了海量的內容,這些內容就是短視頻的油脂、鹽和糖。在食品工業,三者組合的極樂點,是經過長期配比和市場反饋得出的。但在算法的助推下,找尋極樂點的難度被大大降低了。短視頻平臺只需要把內容推送到你的面前,根據行為和數據,就能輕易測算出最合適的配比。更厲害的是,每個個體的極樂點是有區別的,食品公司做不出滿足所有人的零食,但通過算法,短視頻平臺卻能找到適合每個人的極樂點,一直給用戶帶來最大的感官享受。其次,短視頻也很難讓人產生精神上的飽腹感。比方說我看完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大部分情況下都會選擇休息一下,一天之內不會再去看第二部。短視頻卻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內容過于短平快,即使同樣刷上兩個小時,也不會讓大腦產生「夠了,我吃飽了」的想法,因此可以持續刷下去,甚至刷一晚上也不奇怪。最后,短視頻最精彩的設計,就是提供了用戶「刷」這個行為。這個行為極其簡單,你只需要輕輕一刷,就能獲得快感。即使偶爾碰到不喜歡的內容,刷一下就過去了。如果單純把這些視頻內容擺在用戶面前,人們未必會去看,會去沉迷。因為少了「刷」這個行為,看似降低了門檻,實際上是剝奪了用戶最大的快樂。刷,就是短視頻的核心武器。1938年,行為主義學者斯金納設計了一種斯金納箱,里面有一個杠桿,只要按動杠桿,就會有一顆顆粒狀食物落入箱子里。斯金納將小白鼠放進箱內,小白鼠偶然按壓了杠桿,獲得了食物。幾次重復后,小白鼠就學會了反復按壓杠桿,以獲得更多食物。本質來說,這就是一種操作性條件反射。后來,斯金納箱被引進了管理學,就產生了「瓜子理論」,指的是人們很容易拿起瓜子來嗑,只要嗑了第一顆,就會持續嗑下去,即使中間去干了點別的事情,回來以后也會接著嗑,直到瓜子被嗑完。而短視頻的數量,是刷不完的。我有時候恍然覺得,或許,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會里,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斯金納箱,而我只不過是其中一只小白鼠罷了。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葵瓜子(黃金葵瓜子怎么弄出來)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