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3-04-10 16:56:02
中金網今日介紹"京劇黃金臺(京劇黃金臺講的是什么故事)",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京劇黃金臺(京劇黃金臺講的是什么故事)對您幫助。
「來源:|尋找李少春ID:xzlsczxgc」
裘盛戎、譚富英、馬連良、張君秋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京劇可用兩出戲名來概括:《鼎盛春秋》和《黃金臺》,換句話說解放后1956至1965年是我國京劇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
以京劇形成的發祥地首都北京而論,當時演出劇場眾多,又以前門外最集中,如“廣和”、“大眾”、“中和”、“慶樂”、“民主”,再往南則有新建的“天橋劇場”、“北京工人俱樂部”;東城有“吉祥”、“圓恩寺”、“北京”;西城有“長安”、“西單”、“人民”、“展覽館劇場”;天安門兩側還有“勞動劇場”和“音樂堂”。以上10多個劇場天天有京劇演出。從參加演出的劇團來說,大小也不下20來個,如中國京劇院(到1960年已發展到4個團);隸屬于北京市的劇團就有北京京劇一團(李萬春主演)、二團(譚富英、裘盛戎主演)、三團(張君秋、陳少霖主演)、四團(吳素秋、姜鐵麟主演),燕鳴(趙燕俠主演)、春秋(李元春、李韻秋主演),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劇團。1951年由香港回歸大陸的馬連良組建了馬連良劇團,再加中國戲校、北京戲校的兩個實驗劇團,此外還有久占慶樂戲院的新興京劇團(北京唯一的彩頭班)等。如果再算上外省市京劇團來公演,那北京真可謂是百花爭艷,姹紫嫣紅,觀眾則是目不暇接,大飽耳福。就連《北京日報》當年的戲曲廣告也占了半個版面。這種火爆的場面是近30多年罕見的。
陳少霖、李慕良、裘盛戎、馬連良、李多奎、譚富英、張君秋
1956年首都京劇界出現了一個強強聯合的新局面。如1956年12月28日正式合并組建的北京京劇團,就是由原來的馬連良劇團和北京市京劇二團、三團合并而成的。1960年趙燕俠的燕鳴京劇團也并入北京京劇團,形成了馬、譚、張、裘、趙五個大頭牌合作的局面。據1958年北京京劇團花名冊統計,全團共有175人,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演職員既要堅持日常演出,又要兼職做好分工主管的行政工作,真正完全脫產的人(指不登臺的人)也不過10人左右。據說該團每年向國家上交利潤在30萬元左右。
北京京劇團的正團長是馬連良,副團長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1960年又增加趙燕俠為副團長。在團長領導下設有辦公室(主任陳少霖,副主任譚世秀、黃元慶、李慕良、郝友)主要負責排戲、安排演出及率團外出生活方面的工作。辦公室下邊還設有演出科,4位科長分別負責演出的具體落實。一位是張洪祥率李慶才、李德奎兩位劇務,負責譚富英、裘盛戎的演出劇目協調;二是劉雪濤率一名劇務呂長福負責張君秋演出劇目的協調;三是馬崇仁、周和桐率一名劇務遲金聲負責馬連良演出劇目的協調。此外劇團還成立藝術委員會,主任由馬連良兼任,副主任是馬富祿、劉雪濤,主要為保證和提高日常演出的質量??傊畡F的主要業務活動,還是由團長、副團長研究決定,上級派到劇團的輔導員都是輔助團長們的工作,就是1960年前后到劇團工作的栗金池、薛恩厚等領導同志,也對具體的業務工作不做過多的干預。這么多頭二牌演員聚在一起,在排演很多劇目中能不計牌位和得失,相互協作,這在當時也是難能可貴的。現據1958年北京京劇團的花名冊,按行當,主要摘記如下:
老生:馬連良、譚富英、陳少霖、馬盛龍、馬長禮、高寶賢等15人;
武生:譚元壽、黃元慶、張濱江、楊少春、王元信等27人;
小生:劉雪濤、茹富華、閔兆華等6人;
旦角:張君秋、李世濟、李毓芳、小王玉蓉、任志秋、趙麗秋等15人;
花臉:裘盛戎、周和桐、張洪祥、郝慶海、李德奎、張韻斌等10人;
丑角:馬富祿、李四廣、慈少泉、鈕榮亮、李盛芳、蔣元榮等12人;
老旦:李多奎、耿世華、何盛清、羅榮舫等4人;
場面:譚世秀、金瑞林、郝友、王和義、江明德、譚世強、馬連貴、李慕良、王瑞芝、何順信、汪本貞、李德山、唐再炘、周文貴等33人;
舞臺隊(含化妝人員):王寶昆、李逢春、趙萬元、余國棟等37人;
其他人員:何志廣、方雅泉、楊松巖、張君杰等9人;
領導、協理員:栗金池、馬鴻光、馮義賢、梁清濂、高樂春、張仲杰、王雁等7人。
《龍鳳呈祥》
北京京劇團一年中有多一半的時間要到外地巡回演出,一般由幾位團長分別帶隊,再根據所演出的劇目來調整同行的基本演員,并充分利用外出的間隙或打住戲以后,安排學生或排新戲,有時在路途中就將演員的“單詞”抄好發給演員,以便提前熟悉角色和戲詞,到正式響排時就節約了不少時間。在北京演出時,多輪流在各劇場,但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的演出安排多一些,因為該處又兼作劇團辦公、排戲的地方,這樣可以節約戲箱、布景的運輸時間和開支。每場演出的票價,要看有幾位團長主演,一名團長主演時,每張票價1.20元;兩名團長合演時,票價1.50元;三名團長合演時,票價1.80元;四名團長同時登臺時,票價2.50~3.20元。每位團長各有擅長的劇目,如馬連良的《海瑞罷官》、《青風亭》、《十老安劉》、《蘇武牧羊》、《趙氏孤兒》等;譚富英的代表劇目有《桑園寄子》、《烏盆記》、《失空斬》、《戰太平》、《大探二》等;裘盛戎的有《赤桑鎮》、《牧虎關》、《探陰山》、《打龍袍》、《秦香蓮》、《盜御馬》等;張君秋代表劇目有《望江亭》、《詩文會》、《玉堂春》、《狀元媒》、《楚宮恨》等。四位團長聯合演出常安排的群戲有《秦香蓮》、《趙氏孤兒》、《龍鳳呈祥》、《四郎探母》、《群英會·借東風》等。以上這些劇目的共同特點是能夠充分發揮主要演員的特長,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流派劇目,這對青年演員繼承學習樹立了規范的樣本。這也是北京京劇團成立十年來取得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根本保障和物質基礎。
說到北京京劇團演員的工資待遇,在合團的頭幾年,仍沿襲過去北京市京劇二團、三團的方法,即以“死分活錢”的原則來確定每個演員的平均月工資數。所謂“死分活錢”就是以全體演員所掙的總分數去除每場演出的純收入,來計算每一分的實值。如原北京京劇三團,每場演出每分的錢數是1.00~1.50元,這樣算下來,張君秋團長,每場戲可收入60~100元(折合60分);副團長陳少霖每場收入20~30元(折合20分),以下以此類推??傊莩鰣龃卧蕉嗍杖胍苍礁?。這充分體現了不搞“平均主義”,不搞“大鍋飯”的精神,這種分配的原則也得到大多數演員的認同。北京京劇團直到1960年正式改為國營劇團,演員才確定工資級別,但是主要演員還享保留工資的補貼,直到1966年春季才取消保留工資補貼。據劉雪濤先生介紹,北京京劇團成立之初,各位團長的工資是馬連良1700元,譚富英1500元,張君秋、裘盛戎是1400元。
北京京劇團成立10年來,確實為振興京劇,弘揚國粹藝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擇其重要的事例介紹如下:
1957年1月2日、3日北京京劇團舉行了合團公演,地點在長安和吉祥,由馬、譚、張、裘四位團長合演兩場《龍鳳呈祥》。這兩場戲戲碼硬,演員陣容強,所以給廣大觀眾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同年5月,北京京劇團三個演出團(隊)在上海匯合,恰逢李多奎先生收香港弟子張語凡女士為徒,北京京劇團在上海的演員,均前往祝賀,并與眾來賓合影留念。這張照片恐怕是當年合影人數最多的一張,也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
同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邀請在京的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葉盛蘭、蕭長華、袁世海、孫毓堃等拍攝彩色戲曲影片《群英會·借東風》,由蕭長華任藝術指導,岑范任導演。本片為保存京劇傳統劇目的傳世之作。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又拍了彩色戲曲片《秦香蓮》。
訪港代表團
馬富祿、裘盛戎、姜妙香、馬連良、張君秋、趙燕俠
1963年北京京劇團主要演員應邀赴香港九龍演出,由薩空了任團長,姜妙香任顧問。行前,周恩來總理還接見了馬、譚、張、裘四位團長。這說明中央領導對此次赴港演出的重視。
1958年至1964年北京京劇團曾排演了多出現代京劇,如由小王玉蓉、馬長禮、譚元壽、郝慶海等人主演的《智擒慣匪座山雕》,不少年輕演員從中得到鍛練。1963年以后在北京又掀起一個排演革命樣板戲的高潮,北京京劇團將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京劇,主要由趙燕俠、譚元壽、馬長禮、周和桐、萬一英等主演,后易名為《沙家浜》,被確定為8個樣板戲之一。北京京劇團除譚富英、李多奎因病沒參加現代京劇的排演外,其他幾位團長都積極做了排演現代京劇的嘗試。馬連良在《杜鵑山》中飾演一群眾角色鄭老萬,又與張君秋合排《年年有余》,曾在長安戲院公演一場,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張君秋也在《沙家浜》中飾演阿慶嫂一角。我印象當時廣播電臺曾播過這場戲的錄音。裘盛戎則排演了《杜鵑山》、《南方來信》、《雪花飄》等,不少唱腔被戲迷傳唱,這說明戲在人演。很多現代京劇,特別是8個樣板戲,在內容上都受到不同程度極“左”的影響,但優美的唱腔往往讓人們忽略了它的問題,而廣泛地傳唱開來。今天應如何對待它?值得人們深思。
北京京劇團曾與中國京劇院聯合改編排演幾出歷史題材的京劇,如《赤壁之戰》、《西廂記》等,雖然演出場次不多,但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組建10年的北京京劇團,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京劇音像資料,他們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宣傳。要不是“文革”一場浩劫,該團很多著名的演員還會活躍在舞臺上,給廣大觀眾創造出更多、更好、更優秀的劇目來?;貞浲陆o我們留下深切的懷念和終生的遺憾。
今日中金網關于京劇黃金臺(京劇黃金臺講的是什么故事)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