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3-02-12 09:01:01
中金網今日介紹"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意思)",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意思)對您幫助。
本文轉自:大理日報
■張科
那日到圣應峰下野游,走到感通寺已近午飯時分,石階畔盡是招徠食客的飲食攤點。隨意走進一家小店,見廚房里擺放著剛從山里采來的蕨菜和竹筍,堂屋里則是一筐筐的新采的嫩綠茶葉,占了很大的地方。
我坐了下來,隨手揀起幾片茶葉細細地嚼,似乎想把春天含在嘴里。待那葉汁微微滲出,一縷清香,一絲寒涼便穿透心底。這難道就是點蒼山的滋味嗎?店家把鮮茶倒進一口大鍋里,不停地翻炒,然后倒入簸箕反復揉搓,揉搓后又倒入鍋中翻炒。待我們吃完飯,那鍋茶已近半干。店主燒開一壺山泉,將剛制的茶葉放入壺中,給每人倒了一杯新茶,不一樣的芬芳與甘醇,一下子就征服了我們的嗅覺與味蕾。
茶仙陸羽有詩云:“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謩如臺……”他羨的是什么呢?自然是有好山、好水、好茶的宜居之地。當我端著茶杯走進茶園,放眼盡是鋪天蓋地的綠,且綠得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整個山頭除了穿花衣服的采茶姑娘,竟沒有其他的顏色了。走近茶樹,只見一簇簇嫩芽嬌柔地立在枝頭,綻放著似黃似綠的嫵媚,下面的老葉則以深綠的寬厚,托著這群剛冒頭的“孩子”。老枝新葉,在默默地接受陽光、傳承稟賦,也更替著生命的熱情與浪漫。
山外還是青山。那些采茶姑娘的手像蝴蝶一樣輕輕地掠過枝頭,肥嫩的芽尖便被采進了竹簍里。帶著陽春的雨露,帶著泥土的芬芳,要去另一方天地里綻放,把春色輻射到廊橋竹樓、酒肆茶莊、客廳書屋,在氤氳的湯色里四下飄香。
進入寺廟后院,有小僧送來茶水,堂屋一老衲便笑請我“會茶”。好生古雅喲,一個“會”字,便讓人同于茶,茶亦同于人了!雖是老茶,也還能在沸水間盡展智慧:早先它脫去了鮮活的外衣,縮手縮腳變成了干練的老者;褪去了年輕的碧綠,改頭換面成內斂的褐色。但那只是迷惑你的偽裝,當你抓住了它,將它泡進沸水里,它便慢慢舒展開來,碧綠之色也一點點洇染出來,杯中便是春意盎然了。
這里的茶濃綠且耐寒,經雪而不凋,又稱之“蒼山雪綠”,而其味醇厚回甘,大有昆仲之德,故頗受歷代高僧、文人墨客推崇。明嘉靖年間,楊慎貶謫云南,翰林李元陽隨同游覽大理,借宿感通廟中,寺無酒,二人遂以茶代之,晝夜暢飲;楊慎在斑竹樓校注六書,寫千字文,著《轉注古音略》一書;李元陽亦題書“寫韻樓”之佳匾。至清初,擔當大和尚亦長居于此,一個原因就是舍不得一杯茶。其臨終曾留偈云:“當飲一碗感通茶,擔起天下鐵饅頭?!边@和尚墳矗立于大殿后數十米,一直供養著茶水瓜果呢。
千百年來,茶這清寂的綠精靈,凈身于日月之下,生長于天地之間,受陽光輕撫,吸雨露精華,便有一股特異之功能:雖經翻搓卻初心不改,只將綠色掩埋于翻炒、貯存中。待水那滾燙的召喚來臨,它便還原于本色,溢出清香。這就是茶的風骨,茶的品質,也是它對涅槃巨變的永恒追求。
感通,感通,有感而通。在這充滿禪意的地方,我終于讀懂了茶,并領悟到它的淡泊與高遠,就像一位古代的謙謙君子,文而博、禮而讓,正穿著青衫徐徐而來……
回家之前,我跑到小店買了罐茶,希望也能帶回一縷山野里的清香。
今日中金網關于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意思)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