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頭條 >

英特納黃金(英特納黃金和周大生黃金哪個好)

中金網今日介紹"英特納黃金(英特納黃金和周大生黃金哪個好)",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英特納黃金(英特納黃金和周大生黃金哪個好)對您幫助。

英特納黃金(英特納黃金和周大生黃金哪個好)

新文網重慶3月28日訊(圖文王力)電:《中國作家》影視版2021年3期刊發的電影文學劇本《英特納雄耐爾》,是王雨先生第五部為電影而書寫的劇本,本是一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導演約稿且命題之作,已經拍攝備案中,將為重慶電影本土題材再添大作。

作品以平凡而真實的女性英雄人物江姐——江竹君的生平史料創作而成,劇本講述了一群重慶中國公學的青年學生在臨近解放之前,最后的黑暗時期里,如何選擇信仰,如何忠誠于黨的感人故事。劇中對女主角江竹君從女性意識的成長、情感犧牲與黨性信仰,進行了白描式的“素顏本色”塑造,這樣的女英雄形象,令人信服、佩嘆。寫實的題材,對山城江景的寫意處理,對江姐一輩崇高信仰者的青春年華,用凝視感極強的電影詩化書寫是這個劇本非常見功力的地方。

全劇本近26000字,本是正常劇本的字數,居然高達228場戲。粗看是由于單個場景的字數少之又少,細看情景描寫、動作刻畫、臺詞對白簡潔到不可思議。紅巖精神的代表人物江姐,話劇、京劇、川劇、電視劇、電影改編本已上演、公映多次,但從《英特納雄耐爾》整部作品的藝術意象上看,這個電影劇本耳目一新,極簡如畫,極致如詩,意境古典、意蘊厚重,其實是一部少見的“詩電影”探索之作。

區別以往的宏大敘事,反以關注青年個體成長與青春情感,把“英特納雄耐爾”對人類解放的宗旨在人性解放的層面予以形象,又與解放全中國、造福全社會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黨性信念貫通一體。劇作詩意化地書寫了小人物在大歷史背景下的悲歡離合與家國命運,足以成就一部民主革命疾風暴雨時期重慶題材的“中國詩電影”代表作。如果能像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一樣拍出這個劇本,那將是載入影史的電影。

詩電影,一直是歐美電影先鋒派在電影美學上探索的重點類型。探索者們都試圖讓電影中洋溢更多的詩意,讓電影的銀幕書寫像文學中的抒情詩一樣達到聯想的最大自由。借鑒詩歌的形與神,詩意化地拍電影,自上世紀40年代的《小城之春》到60年代的《早春二月》,再到80年代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以及第五代導演的榮譽之作《黃土地》與《紅高粱》。“中國詩電影”過去的藝術探索注重現實敘事與歷史反思兼備的同時,更強調詩情畫意的影像風格化表達。千百年來文人書畫中的虛實相生、散點透視、情景交融、寓情于象等傳統美學的精華積淀,都為中國詩電影提供了較多的美學范式與參照手法。

在電影劇本《英特納雄耐爾》中,編劇合情合理而巧妙地用到了七首古體詩和一首現代詩。詩歌本身出現在電影之中,引領不同的敘事作用并強化抒情表意的功能是“詩電影”一般的特征之一。

第一首,漢代才女卓文君的《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原詩作者是寄寓對愛情高尚的態度,出現在劇本第55場,用于地下黨員涂姨對劇中第一個黨內叛徒劉泉的憎恨,表現出人物對舊情毫無留念,不再抱任何幻想的決絕之心。

第二首,冰心的現代詩《鴿子》中的結尾:“乖乖,我的孩子/我看見五十四只鴿子/可惜我沒有槍……”出現在第66場,這詩冰心1940年冬寫于重慶歌樂山潛廬,借母子倆的對話,揭露那群帶響弓的鴿子——日本飛機,對重慶的狂轟濫炸,表達了一位慈母渴求扛槍打日寇而又不可能的遺憾心境。解放前,以冰心為代表,抗戰期間在重慶潛居的愛國作家們,在文藝戰線上以筆為槍的作用不可忽視。對“文人”形象,尤其是對女性文人的特別著墨,也是這個劇本里非常特別的一筆亮色。

第三首,郭沫若吟詩盛贊冰心:“怪道新詞少,病依江上樓。碧簾鎖煙靄,紅燭映清流。婉婉唱隨樂,殷殷家國憂。微憐松石瘦,貞靜立山頭。”由于長期勤于寫作而生活又十分饑饉,冰心患病。歷史上,在1943年8月一天,郭沫若、老舍、臧克家等大文豪,邀約一起到重慶歌樂山的“潛廬”來看望冰心。這一幕出現在劇本第66場,歌樂山林廟5號的土墻房,屋外三位同學江竹君、連哲和馬廣興偶然路過,聽見了屋內眾人的交談,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這種只運用聲音、不予正面描寫的表現手法,是這個劇本里又一筆“藏手”的詩意,劇中的人物處于克制展現的狀態,而劇作的筆法同樣克制。筆墨雖少,留給讀者和觀眾的想象卻無限放大。

第四首,清朝巴縣縣長王爾鑒寫的《巴渝十二景之洪崖滴翠》:“洪崖肩許拍,古洞象難求。攜得一樽酒,來看五色浮。珠飛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陽里,波光點石頭。”出現在劇本第96場,通過古詩對洪崖洞的人文歷史以凝練的描繪,并講述出抗戰時期重慶作為臨時陪都,來重慶的人多,洪崖洞周圍的樹木被砍伐過多,垃圾過多,尤其是大轟炸帶來的肆虐性破壞,瀑布也被污染,細節真實,令人感傷不已。緊接著第97場,劇本對洪崖門也作了重點敘述,因為獨有的一門生銹鐵炮仰天默立,蒼白路以前叫炮臺街。日寇侵華,而“生銹鐵炮仰天默立”,這種白描式地以物寫情,凝練而充滿反諷的悲情寓意,一個“默”字寫盡時代的悲情與蒼涼。

這兩個場景妙手藏花,通過一個洪崖洞的景、三個人物對話,加起來不過兩百余字,從人文地理角度,與抗戰現實主題遙相呼應,也道出了“城在人在”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講出了炮臺街改名蒼白路的史實。

現實與歷史的重逢,在精神層面的內里邏輯是,三位地下黨青年,看似在洪崖洞偶然地短暫停留,從主題意義看,此時的他們早已脫變為致力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同道中人,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上,他們與歷史中各時期的抗戰、辛亥后的民主革命人物在重慶這座城市的同一地點同命運同抗戰——編劇其實書寫的“抗戰”是超越現實時空的、延續千年的“愛國主義抗戰精神”,是這個“詩電影”劇本詩意的新指向,是在此抗戰題材中對重慶這座城市詩意精神內涵的新詮釋、新書寫。

第五首,中國革命家、政治家周恩來于1917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大江歌罷掉頭東》。面對朝天門長江浩蕩的豪邁氣勢,劇本第101場中,江竹君振奮:“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本是表現原作者青年時代力圖破壁而飛的凌云壯志和獻身救國事業的革命精神,在這里表現了三位黨員對革命精神從外到內的領悟與衣缽傳承。

第六首,1945年秋,毛澤東主席到重慶談判時,寫了一首《七律·有田有地吾為主》:“有田有地吾為主,無法無天是為民。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土不黃金。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斗爭。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這首詩采用對比的修辭手法,展示了國統區、解放區的黑暗與光明、專制與民主,表達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救蒼生”、“濟黎民”的偉大理想。在劇中第104場,在美蔣聯手發動內戰的背景下,“救蒼生”的使命感體現出共產黨青年一代對革命理想的認同,對共產主義信念的堅定不悔。

第七首,巴縣縣長王爾鑒寫的《巴渝十二景之金碧流香》:“巴山聳秀處,金碧有高臺。何處天香至,疑從月窟來。江環千嶂合,云度九門開。每一憑欄眺,清芬拂草萊。”第107場,在重慶中山公園的金碧山,本是巴山的頂峰,也是當時城內三個高峰之一,涂姨問三位青年人到此聞到香氣沒有?劇本從人文景致的傳說,以生活細節刻畫出不同人物的世界觀,耐人尋味。

金碧流香,名列巴渝十二景之首。禪家的解釋是,心有所動,鼻有所香;而涂姨的觀山看水,說那是大河的水香、南山的林香,道出了對巴山蜀水的一片鄉愁。

第七首,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第214場,重慶佛圖關,地下黨同志在雨中接頭對暗號,用的這首詩。詩人本意是抒發客居蜀地的孤寂,以及對逝去的愛妻深深的懷念。本來接頭工作用什么對暗號都可以,但是為何偏偏此處用此唐詩?李商隱的詩歌,本就繼承了杜甫之風,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艷色彩、李賀詩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其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獨特風格,意象極美。

“巴山夜雨”是一種朦朧的美,詩句在此處一語雙關,表面上是工作需要,內在的主旨是在幽遠、朦朧的雨夜氛圍中,烘托出革命同志之間深切的感情和對眾多犧牲同志克制的思念之情。這個場景抑“情”重“景”,著墨于寫“意”,劇作的真正指向是佛圖關本來的古典寓意。到此通觀全劇,其實編劇在場景的選擇,山城的美景編排不是隨機無序的,而是在經營劇作結構上處處精心。佛圖關,看起來好像平平無奇,但當時在地理上是通往重慶陸路的必經之地,有重慶咽喉之稱。在此古關中,本來就有唐宋時期遺存下來的石刻佛像、佛洞以及記事碑銘等,但劇本中一句描寫都沒有,反而用了大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全文詩句,晚唐詩中幽幽歲月的情感力量,含蓄動人,情真意象,寫意極美。

當“景”成為勾連不同時代“愛國精神”主題的承載空間,在詩的催化下,精神的力量就足以穿越時空,直抵現實、直指人心。像佛圖關一場戲看似簡單,實際葉里藏花,寄情于詩、詩景相融,詩情景史交融于現實的巴山夜雨之下,情到深處自然濃,催生出超然于現實的詩情畫意之境。劇本中運用到的這些詩,看似信手拈來,其實都有著以詩抒情、以詩敘事、以詩對景、以景記史、以史言志的重要作用,彰顯出“詩電影”獨特的形式特征。

在國內業界,用“詩”來寫劇本的,以前有一位臺灣編劇,丁善璽,在他晚年的時候,創作過一部長篇歷史傳奇電視劇《江湖奇俠傳》(1997年);而用“詩”來寫電影,文學、醫學跨界作家王雨怕是重慶第一人也。《英特納雄耐爾》的主題、文化和社會價值,會使它成為重慶電影編劇作品中的一座山。

劇本最后一場,第228場,只有三句話:解放軍攻占重慶;人民歡慶重慶解放;雄立的“人民解放紀念碑”。一個“雄”立,照應了炮臺街銹炮面對侵略者的“默”立,而碑的肅穆意象,赫然點題,片名“英特納雄耐爾”的崇高理想得以展現;是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追求者,那些犧牲的黨員烈士們,最好的紀念;也是活著的人們對英雄們最好的緬懷。這座碑,從原初的精神堡壘,中繼的抗戰勝利紀功碑,到現在的人民解放紀念碑,是對全劇主題最好的注解,是這座城市對歷史醒目的銘記。

王雨先生是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的教授,本名王志剛。是醫學專家,卻在業余時間跨界成為作家。從反映明末清初中國西部大移民的長篇小說《填四川》,到描寫重慶開埠巨變時期的《水龍》《開埠》《長河魂》和抗戰至解放時期的《碑》,他的這些本土長篇小說像一軸軸書畫長卷,詩情畫意的古典主義美學處處可見,恢弘生動地紀錄下巴渝大地的鄉土人情、民俗地理、江湖情仇與家國情懷。

從本土化創作的脈絡看,該劇本是王雨繼抗戰長篇題材小說《碑》之后,再次從歷史文化、社會進步的高度,對重慶這座英雄之城進行的一次獨特的人性審視與詩意化表達,古典而現代,樸實而厚重,平凡而豪邁,超然于時空的愛國主義精神鑄就了這座城市的靈魂。

本色極簡又極致,一隅之見,《英特納雄耐爾》是一部中國詩電影好劇本。

圖文(王力重慶師范大學影視系青年教師)

今日中金網關于英特納黃金(英特納黃金和周大生黃金哪個好)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