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3-01-05 18:50:06
中金網今日介紹"反黃金法則(反黃金法則怎么改變)",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反黃金法則(反黃金法則怎么改變)對您幫助。
本文字數約:4465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本文章節:
01、孩子為啥不愿社交?共情、傾聽、積極引導
02、父母持續改善親子關系、家庭氛圍
03、建立底線思維,做好強制送醫的準備
昨天的文章分析了孩子得了抑郁癥、雙相障礙等精神障礙后,不愿意出門社交的原因和心理活動。而且,如果孩子頻繁出門,反而可能有4個隱患。
文章還將孩子不愿意出門社交的問題分為輕、中、重3種情況。
父母究竟如何應對這3種情況?今天這篇文章繼續詳細分析,提供建議。
01、孩子為啥不愿社交?共情、傾聽、積極引導
第一種情況,孩子的社會功能受損,但家庭的角色和交流功能還算正常,生活基本能自理,也跟父母有較多交流。
這往往說明孩子的病情不算很嚴重,而且跟家人的親子關系也還可以,父母應感到慶幸。
可是,這種“關系好”有可能是表面的,或者是暫時的。孩子跟父母的交流可能只止于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的層面,缺乏更深層次的交流,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其實不愿告訴父母。
而且,如果孩子的病情不斷發展,孩子感到更加絕望時,就有可能出現較大的親子沖突,親子關系變得惡劣。
所以,即使孩子現在看上去還可以,父母也要積極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爭取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其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加快康復,恢復社會功能。
具體來說,父母要利用“良性溝通三部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多與孩子交流,了解其不愿意社交的真實想法,尋找這背后可能有哪些疊加性心理創傷,并有意識地去修復。
比如,孩子可能會說,同齡人都在上學,自己卻休學了,這樣走出去讓別人知道了會“很沒面子”,覺得自己弱爆了。
這種想法其實完全可以理解,很多大眾對于精神障礙仍有偏見,容易指指點點、背后議論。換了是大人得了抑郁癥沒法工作,也一樣會有這樣的擔心。
所以,父母要跟孩子共情,理解他們的難為情,更要理解這背后的自卑、焦慮和扭曲認知——我不如別人,我遠遠落后了,別人會瞧不起我的。
編輯
圖片來源于網絡
接著,父母再引導孩子積極、理性、從時間思維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父母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他們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很多得了抑郁癥、雙相障礙的學生都休學過,擔心落后于同齡人。
就算是復學后,他們也擔心自己的年齡比同班同學大,學習跟不上而被嘲笑或輕視。而且這些擔心真的有可能發生,小部分素質較低、本身也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同學、甚至是老師,可能真的會瞧不起孩子。
可是,從一生的高度和長度來看,這都是暫時的,只是短暫的某個人生階段,而不是結果。那些與我們三觀不合的同學、老師,只是人生的過客,往往一畢業就再也看不到他們了。
相反,如果一家人經過努力,積極配合專業的治療,孩子的病真正地康復后,這段患病經歷會轉化為人生財富。孩子的心理年齡和逆商會超過大部分同齡人,心態更成熟、睿智,甚至能實現“彎道超車”。
我們接診過的患者皓軒,他曾因病輟學了5年,23歲才考上大學。他決定高考前也很擔心會被同班同學嘲笑,還擔心本科畢業時都27歲了,會不會找不到工作。
而現在,他已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并積極地準備考研,提升學歷,現在還結婚生子了,生活非常幸福。
另外,有的孩子很可能在以前人際交往中,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父母一方面可以引導孩子回憶并說出來,然后父母給予共情、傾聽、積極引導。
另一方面,父母要深入看到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受挫,是否與自己的家庭教育不足有關,如果有,父母一定要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
比如我們接診過的患者凱霏,她的媽媽非常注重培養女兒的“人脈”。媽媽的初心是好的,但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她不顧女兒意愿替其選擇朋友,還總是逼迫女兒給不喜歡的老師、同學送禮示好。
最后適得其反,凱霏不但沒有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技巧,還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遭受了大量來自人際關系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跟孩子深入講講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法則。包括最常見的黃金法則、反黃金法則、以及白金法則:
黃金法則指的是“你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掌握這個法則的人情商高,更懂得換位思考,用禮貌和尊重的方式與別人相處。
反黃金法則指的是“我這樣待你,你也要這樣待我”。這個法則強調的是雙方平等,這本來沒有錯。但如果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認為別人必須像自己付出的那樣來回饋自己,就很容易失去理性。
當別人做不到,我們會悲傷、憤怒,并引發人際矛盾及沖突。這是人際關系中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最常見原因。
白金法則指的是“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你就怎樣對待他”。這個法則是把雙刃劍,要拿捏好分寸。
對于心身健康的成年人而言,白金法則能使其更容易獲得別人的認可,做到左右逢源,對其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幫助。
但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尤其精神心理障礙患者而言,這很容易使他們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而去迎合、討好別人。這種“討好型人格”反而容易加重心理壓力,并更容易遭到欺凌。
所以,白金法則指的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智慧,是在不觸碰自己內心原則的基礎上,適當滿足別人的心理訴求,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避免不必要的沖突。但對于青少年來說,這要求有些高。
所以,我建議父母在教育兒童、青少年時,只需讓孩子掌握黃金法則即可。并引導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自我提升上,同時加強自我反省能力,較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必要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
如果發現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有走了極端的“反黃金法則”或“白金法則”,則一定要警惕,積極引導,慎防孩子繼續遭受人際關系上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其實,在青少年成長階段,能力和知識的積累比社交關系更重要,因為這是自信的主要來源之一。孩子有了基本的自信,人際交往才能更加順利。
所以,如果孩子反問,“老爸老媽,你們跟我說了一大堆,就是為了讓我出門社交吧”。
其實真不是,以上引導是為了讓孩子更理性地看待患病經歷和社交這件事,具備更有智慧的認知,這有助于加快康復。
當孩子有了積極的心態,也不再過分在意外界的目光后,出不出門社交根本不是個問題,還能留有更多時間專心學習,提高實力和自信呢。
所以,父母引導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要放寬心態,學會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不要急于讓孩子出門社交。
除此之外,像我上面說的,這種情況的孩子往往遭受過來自學校的、較多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有嚴重的學習障礙,比如想學學不進去,一提到學習、學校就煩躁等。
父母最好積極學習關于學習障礙的知識,了解孩子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以及科學的應對方法,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狀態,才更有希望復學成功。
02、父母持續改善親子關系、家庭氛圍
第二種情況,孩子的社會功能與家庭的角色和交流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損,孩子除了不愿出門以外,跟家人的交流也很少。
這說明孩子很可能遭受過不少來自父母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內心對父母有較大排斥,親子之間有明顯的隔閡。
編輯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時,更重要的是先改善親子關系與家庭氛圍,先讓孩子愿意在家里多說話。
比如,夫妻之間要停止互相抱怨和爭吵,父母要停止指責孩子,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盡量不在家里唉聲嘆氣、以淚洗面或發牢騷。
還有,父母要有意識地尋找,自己到底在什么事情上對孩子造成過心理傷害?若找到了,最好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并持續作出改變和提升。
父母若能做到這一點,相當于一場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復孩子所遭受的心理創傷,十分有利于孩子病情的康復。
與此同時,父母要有意識地營造輕松、融洽、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孩子才更有可能從自己的小屋中走出來,更愿意與父母交流。
也就是說,這時孩子的病情已經明顯好轉,達到了上面程度較輕的第一種情況。父母便再參考第一種情況的處理方法,引導孩子進一步康復,恢復社會功能。
03、建立底線思維,做好強制送醫的準備
第三種情況非常嚴重,孩子整天待在自己的房間里,與家人的交流基本零交流,且不愿看到父母,得家人為其送飯,社會功能與家庭的角色和交流功能都嚴重受損。
孩子甚至可能頻繁自殘,有嚴重的自殺傾向,或可能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這時,父母一定要留意孩子的動態,要設立“底線思維”,并在合適的時機,用理性、平和的方式把底線告訴孩子。
這個底線是什么?那就是孩子絕不能傷害自己和他人,更不能絕食、自殺。否則,父母為了挽救孩子生命,會將其強制送院,接受緊急治療。
部分有自殘、自殺、絕食等傾向的孩子,在了解父母的底線之后,也就有可能愿意面對問題了。
那如果父母沒來得及告訴孩子底線,或者孩子知道后還是沒有改變,又或者孩子出現了幻聽和妄想等嚴重的精神病性癥狀,父母最好趕緊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步,父母可以留意是否有相關資源,能請到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到家里出診。
尤其是有心理干預經驗、或危急心理干預經驗的精神科醫生;又或者由精神科醫生帶著有危機心理干預經驗的心理治療師一起出診。
因為孩子不愿交流、缺乏求治動機,如果家長強制送院,難免在短時間內惡化親子關系,一系列的醫療強制措施也難免對孩子造成一些心理傷害。所以,如果能把醫生請到家里進行診察,是最理想的方案。
只不過在現實中,在國內優質的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當下,想實現這一點還是比較困難的,那家長就真的要考慮強制送醫了。
編輯
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二步,家長最好提前對可選擇的醫院有所了解,對比后設立預案。比如了解這些醫院精神科的診療水平,住院環境,治療模式是否人性化,是否配備有專業的設備(如需實施電休克治療時,是否可提供改良電休克治療)和措施,是否配備有專業的心理治療師、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營養療法等等。
有的三甲醫院雖然歷史悠久,大夫也很權威,但可能病房的面積較小,環境比較破舊,或沒有青少年病區,重癥患者和輕癥患者住在一起。
那么,當孩子看到病房里的重癥患者、比如嚴重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時,他們可能會產生強烈的病恥感、恐懼感,對家人、醫務人員更加憤怒。這是要盡量避免的。
總之,就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應盡量選擇住院環境好的、設備完善的、人性化的、有人文關懷氛圍的醫療機構,盡量降低對孩子的心理傷害。
第三步,情況危急或孩子觸犯底線時,父母最好果斷強制送院,不要盲目心軟。
有的父母很糾結,下不了決心,心疼孩子遭罪、受苦。確實,在強制治療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往往會比較激烈,可能激烈反抗或言語辱罵,父母的痛心、不忍、差點想放棄,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當孩子的生命安全被嚴重威脅時,這種心軟并不理性。用老百姓的話來說,這時應該“菩薩心腸,雷霆手段”。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后續還有機會彌補,家長不必災難化思維。
孩子經過住院治療后,其情緒可能有所好轉,精神病性癥狀也得以消失,再加上父母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積極改善親子關系,說不定孩子就愿意與父母有基本的交流了。
此時孩子的情況就達到了上面第二種情況,父母可參考上面的應對方式;逐步讓孩子再達到第一種情況,以此類推。這樣,孩子也就更愿意走出去社交了。
總的來說,父母要了解孩子不愿意社交背后的心理活動特點,不能急于求成、希望一步到位。孩子的精神心理障礙是日積月累而成的,解決問題也要循序漸進。所謂“幫助孩子走出去社交”的問題,本質上是幫助孩子從“困獸”的狀態中走出來,實現真正的康復。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
今日中金網關于反黃金法則(反黃金法則怎么改變)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