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頭條 >

黃金羅盤小說(黃金羅盤原著小說解析)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羅盤小說(黃金羅盤原著小說解析)",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羅盤小說(黃金羅盤原著小說解析)對您幫助。

黃金羅盤小說(黃金羅盤原著小說解析)

2007年《黃金羅盤》全球放映,這部制作成本1億8000多萬美元的電影最終的票房定格在"7300"(美元)這個連零頭都沒對沖掉的數字。即便忽略掉高昂的宣發成本,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這部電影的成績也一點不過分。

新線公司作為《黃金羅盤》的投資方,曾締造出《指環王》這樣的史詩級、現象級的大IP,而華納作為《黃金羅盤》的發行方,也有相關類型的好成績舉世聞名——《哈利波特》。

原本這兩家近年來好萊塢魔幻片的領軍人物的結合已注定《黃金羅盤》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但事實卻以光的速度和彗星撞地球的強度給所有看好他們的人(當然,也包括他們自己)一記重拳,還是組合拳。

因為巨大的票房失利帶來的連鎖反應不僅讓新線原本的《黑暗物質》三部曲計劃泡湯,更導致母公司時代華納對新線產生巨大的不滿。哪怕連《指環王》這個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的大IP也不能讓新線功過相抵——新線被毫不留情地并入了華納。這讓存在了40年的電影公司——新線,成為了美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名詞。

雖然這部電影的最終票房成績一敗涂地,但在其制作方面的大手筆和專業團隊的付出卻獲得了較為客觀的評價以及肯定。

除了美國服裝設計工會獎的""和美國藝術指導工會獎的"",《黃金羅盤》在2008年的奧斯卡也獲得了"最佳藝術指導"的提名并一舉奪得"最佳視覺效果"的桂冠。

這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不爭的事實,該電影的制作精良是有目共睹的。既然如此,《黃金羅盤》又何以在原著《黑質三部曲》好評如潮的情況下票房慘淡,而在今年10月份上映且同改編自這套書的電視劇《黑暗物質三部曲》又為何第一集就獲得了不容小覷的評分和口碑?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今天我們就從小說改編劇本的角度出發,詳細分析《黃金羅盤》失敗的原因。

《指環王》和《哈利波特》取得成功的背后,暗含《黃金羅盤》天然的短板

先說《黃金羅盤》和《指環王》。《指環王》的作者托爾金生于20世紀早期,受時代影響,《指環王》系列乃至托爾金其他作品都極具古典味道。而托爾金本人在其作品中憑空打造的世界,也寄托了深厚的個人意愿和強烈的世界觀沖擊,整個系列作品的定位和受眾從一開始就清晰明確——寫給成年人看的奇幻文學作品。

而《黃金羅盤》的原著《黑質三部曲》則是借由童話的外殼,向成年人傳達作者自己的思想。

童話本身的意義在于利用孩子能夠理解的非黑即白、正邪對立的狀態,把無意識的感受具象化,幫助兒童完成人格的整合和建立。只有在孩子建立起相對穩定的人格后,他們才會理解這個充滿矛盾沖突和灰色地帶的現實世界。

而《黃金羅盤》的原著雖然曾獲得卡內基兒童文學獎和英國兒童文學最高榮譽"衛報小說獎",但其中的內容卻并非孩子所能看懂和體會其根本的。

比如原著中的"靈神"這個存在本身就指向心理學中定義的"本我"和"超我",所以孩子的"靈神"連穩定的形態都沒有,也不具備強大的攻擊性,但成年人的"靈神"卻十分形象地表現出人物的本性。就像妮可的"靈神"是金絲猴,是智慧最接近人類且外表華麗的動物,其狡猾陰險的個性和電影中妮可飾演角色的本性十分契合,且一般不會表現出來;而父親的"靈神"則是花豹,特立獨行且具有強大的力量,平時還會和父親合為一體,這其實是在父親這一角色的人格相對完整且不易受外界影響。

但就"靈神"這一種假設而言,《黃金羅盤》架空的這個世界就會給孩子們造成很多困擾,而電影較之小說又缺乏很多"畫外音"。試想一下,如果《黃金羅盤》大篇幅采用解說,很難不被人誤會這是一部科幻題材的《動物世界》,而電影的這個短板在《黃金羅盤》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劇本的時候又沒有很好的避免和改進。關于這一點,后面的內容會詳細介紹。

綜上所述,《指環王》和《黃金羅盤》雖同樣虛構了一個世界,但其內容載體卻大不相同——一個是成人,一個是孩子。而《黃金羅盤》借兒童文學講對于一般大人來說都晦澀難懂的故事,其受眾就已經被壓縮到一個很小的群體。

我們接著說《黃金羅盤》和《哈利波特》,同樣是兒童文學,這兩部作品的差異又在哪里?首先,《哈利波特》是有一個絕對反派從頭貫穿到尾的,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伏地魔。這在故事結構上,就已經構建了一條永遠不會跑偏的脊髓——哈利波特最終一定會打敗伏地魔,只是時間和方法的問題。那這樣顯而易見的結局,就給孩子理解這部作品的框架大大降低了難度。

雖然《哈利波特》中也有很多成人世界的現實投射和作者想傳達給我們的思想,但這一切所仰仗的人物或情節完全沒有脫離故事主旨,更沒有喧賓奪主。

而且《哈利波特》中還有很多在成人看來很低幼的東西出現,但都只是短暫或富有趣味性的,在成人觀眾沒有打哈欠之前就跳到了下一段沖突。

無論從故事立意、脈絡還是細節上,《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處理就決定其受眾年齡段的寬廣,從懵懵懂懂的孩子到深諳世事的成人,無一不會被它吸引。

在這一點上,《黃金羅盤》就處理得差強人意,這也使得后來改編劇本的難度呈幾何倍數增長。

拋開元素的憑空出現和立意的脫離童年,單說《黃金羅盤》整部作品偏成熟的寫作風格就已經屏蔽掉幾乎全部的小年齡群體。單就影片中的"切割手術"來說,作者影射的是我們身邊或者過去某段歷史,因為那些失去"靈神"的孩子就如同失去了靈魂,也失去了獨立的思維能力,那么這幫孩子最終只會定型為愚民。別說孩子了,大人如果對歷史和時事不是很敏感,都很難理解到這一層面。

大人看著費勁,小孩看了更費勁,而且對于孩子來說,無論原著還是電影,唯一能吸引他們注意的只有那些軟萌萌毛茸茸的動物——單一的趣味性也無法和晦澀的本質抗衡。

綜上所述,《黃金羅盤》雖"系出名門",但其天然的短板已根深蒂固,而接下來我們討論的東西,對于電影改編劇本來說則更為致命。

菲利普普爾曼"處處留坑"的寫作風格,注定《黑質三部曲》改編劇本"任重道遠"

原著本身一上來就構建了兩個空間:平行的雙重世界。而且整部作品從細節到整體,都充滿了象征和隱喻。連三部曲的名字,都具有各自的含義。

單說第一部《黃金羅盤》中的"羅盤",就代表"未來",而預測的能力則暗含對現在的不滿,預測未來本身就是一種掌控欲,結尾處小女孩失去預測的能力也是作者給了她"掌控世界不如掌控自己"的頓悟契機。

而作者本人的敘事風格又喜"藏"不喜"露"。

一般作者在構建小說人物的時候,會將人物的特質在情節推進過程中逐步地展現出來,或通過被動的命運推進,或通過人物本身的選擇傾向。

而菲利普在構建其人物的時候,非常喜歡給人物本身加上一些天然的"意義",這還不同于我們所熟知的神話中那些天生神力、自帶使命的角色。

比如主角萊拉,她被作者勾勒出來本身就是一個隱喻。這個小女孩的出現,就是對創世傳說的顛覆,她所具有的天然野性和本能反抗也承擔了作者本人的"反權威立場"。

將思想賦予人物本身,這不是一般作者喜歡挑戰的事情。因為對比之下,將故事的內核放置在情節的推進、沖突的發生、矛盾鴻溝的寬度中更容易表達,對于讀者來說也更容易理解。

在文章一開頭,我們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當年《黃金羅盤》的票房和口碑都不盡人意,后來包攬的獎項也全都是肯定制作團隊的技術水平和影片呈現的視覺效果,但今年上映的電視劇《黑暗三部曲》卻斬獲了各大專業評分網站以及民間觀眾的好評。

同一部原著改編的電影敗了,改編的電視劇卻成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仔細想想你接觸過的電視劇作品,那些冗長的一般都會被冠以"情節拖沓"這一評語,而拖沓的本質是什么?內核空洞。而組成內核的關鍵性因素就是沖突、高潮、反轉等關鍵性因素。

《哈利波特》系列都被改編成了電影,因為120分鐘左右的時長足以交代清楚人物關系和主要沖突。前文提到過,故事脊髓從沒變過,電影需要做的就是將細枝末節做好處理和取舍。

《黃金羅盤》在文學作品上的字數和厚度雖然和《哈利波特》一本書差不多,但它"一詞一個隱喻、一句一個沖突、一段一個轉折"以及經常高潮、經常反轉的作品風格就注定它不能被改變成電影,如果非要改,勢必要做出大刀闊斧的刪減甚至要強迫很多小人物"隱形"。

而《哈利波特》在改變成劇本時,幾乎不需要大段的"推翻重來",只需要在原著基礎上對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動作做出影視化的細節處理就可以成型。

總的來說,《哈利波特》和《黃金羅盤》就生動地詮釋了小說改編劇本的優勢和弊端,一個占盡天時地利,一個注定披荊斬棘。

細數小說改編劇本的優勢和禁忌

結果不會騙人,這部電影又不像陳凱歌的《無極》,多年來一直有人在"翻案",而《黃金羅盤》徹頭徹尾的失敗已是板上釘釘,畢竟上映到現在已12年有余,卻鮮少有人跳出來說"這部電影挺好的"。

那小說改編電影的優勢和禁忌到底在哪里?

把優秀的小說改編成劇本其優勢在于已有固有的讀者基礎,受眾比較穩定。

從專業角度來講,小說本身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已成熟定型,只需在原有基礎上稍作修改并進行對應的影視化處理,一部優秀的小說改編后的劇本一般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但由于小說更注重文學性,且創作上比較天馬行空的和自我,所以小說塑造的人物更有血有肉。而影視要更多的考慮群體效應,并將作品中的情感和觀眾的關注點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更豐富有層次。

上訴硬性要求,就引出了小說改編劇本的幾大禁忌:

必須提煉觀眾的需求比如《黃金羅盤》的原著更偏向于宗教,如果原封不動地搬到電影中,除了"晦澀"以外,其受眾人群也會顯而易見得屏蔽掉絕大部分,因為無法產生共情,更不要妄想觀眾會強迫自己被代入進去。

這就注定要在120分鐘的內容中提煉出一個新的"焦點",而這個焦點必須貼合更廣的人群、跨度更大的年齡層。

必須保持讀者的激情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改編劇本取得巨大成功,但原著粉絲卻并不買賬。這就將觀眾和讀者的需求擺在了臺面,迫使編劇必須"一碗水端平"。而電影和書吸引人的地方很少重合,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原著改編劇本的難度。比如現象級的熱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保留了它最精華的部分,也是讀者最買賬的部分——情感。

那《黃金羅盤》的讀者們最買賬的是什么?是世界觀,是里面的反抗精神。這一點卻在電影中藏頭露尾,很難發現。

必須落地電影最開始從紀錄片發展而來,寫字的人最早都是自說自話各種自嗨,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演變成小說和電影不可調和的部分之一:書在天上飄,因為作者很主觀;電影很落地,因為觀眾很客觀。

而小說改編劇本如果想取得成功,則必須跨域這一片亙古不變的沼澤地。這就意味著那些編劇或原著作者們,要戴上腳銬跳舞,而且這舞還要足夠美麗。

也就是說,要嚴格遵循劇本的幾大原則——人物心理刻畫、場景變化交代、沖突發展伏筆等等。因為只有劇本交代得越清楚,電影才會拍得約不費勁,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才會越完美。

寫在最后

《黃金羅盤》的劇本創作之初,電影團隊和作者本人都對其寄予厚望。

導演克里斯·韋茲操刀的《單親插班生》曾獲過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提名,而且還在采訪中對《黑質三部曲》給予很高的評價:

"我確實被它們中蘊含的想象力和才智所深深吸引,更何況里面還有難得一見的雄心和哲學深度。"

而作者菲利普本人更是樂觀得一塌糊涂:

"我做到了我應該做的,我把我的心血與結晶交給了韋茲和他的制作小組,他們會把它變成一部影片,我找不到比他們更值得信賴的人,我知道這可能會成為我一生中最偉大的決定。"

但文學作品的成功對于一個好的劇本來說,只是有了最夠好的地基,而地基是觀眾看不見的。只有將地面上裸露的部分打造得足夠細致足夠接地氣,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才會成功轉化為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

希望拍成電視劇的《黃金羅盤》可以一雪前恥,將原著中的迷人和宏大展現得淋漓盡致。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羅盤小說(黃金羅盤原著小說解析)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