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2-11-13 14:05:06
中金網今日介紹"北平黃金一塊值多少錢(北平黃金一塊值多少錢啊)",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北平黃金一塊值多少錢(北平黃金一塊值多少錢啊)對您幫助。
錢是要緊的……自由固然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所賣掉——魯迅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的文人似乎大都生活窘迫,窮困潦倒。比如“床頭屋漏無干處”的大詩人杜甫,餓到胃穿孔而死的文壇巨匠朱自清,以及那一大批的“孔乙己”、“范進”。
但事實上,中國的文人里面,有錢人并不少。像什么“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李白,“少時猶不優生機”的白居易,都是其中的代表。還有更多的文人,或許家境算不得富裕,但至少衣食無憂,遠談不上窮困二字。而這些人,才是文人中的主體。
沒辦法,文人的社會階層就擺在那里。他們大都家境優越,工作穩定,有著深厚的家底以及不錯的收入。即便是杜甫,人家也是官宦子弟出身,還做過朝廷命官。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固定的圈子,是一個凌駕于底層窮苦百姓之上的階層。
所以,中國的文人并不窮。如若不然,怎么會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呢?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他們窮,是因為文人們大都“清高”。他們“恥于談錢”,不想沾染上這種所謂的銅臭之氣。
當然,也有一些直爽的文人,并不避諱談“錢”,比如咱們的魯迅先生。魯迅曾在文章中直言:錢是要緊的。要知道,魯迅先生可不缺錢,他只是不“清高”。
小時候不懂事,對魯迅了解不多,總覺得他很窮。尤其是看到書本插圖上,魯迅總是穿著一身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也亂蓬蓬的,向來是因為沒錢買衣服和剃頭發。
后來長大了才知道,魯迅其實一直都挺有錢的,從小打大,基本都是衣食無憂,生活質量相當的高。
比如小時候的魯迅,家境優越,過得乃是少爺般的生活。
魯迅家大業大,住的是有著80多間房間的山水莊園,面積超過4000平米,百草園都只是他們家后院。另外,閏土是他們家長工,阿長是他們家傭人,按理都得叫魯迅一聲少爺。
最后還有上學這件事兒,魯迅小時候讀的三味書屋,乃是紹興城里數一數二的私塾。而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則是當地有名的教書先生。
而長大后的魯迅,雖然家道中落,流落他鄉,但他依舊過得很不錯。沒辦法,魯迅的學識資歷擺在那里,掙錢對他來說真不難。
魯迅是光緒二十八年赴日修學的公費留學生,另外還是章太炎先生的入門弟子。頂著這樣一層身份,魯迅自然是不愁找工作。
1909年,魯迅剛回國,就被聘為浙江師范學堂的教員,月薪30塊大洋。
1912年,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魯迅來到教育部任職。當時因為民國初立,財政緊張,加之魯迅又是新人,所以工資不高,每月津貼大約是60塊大洋。
不過很快魯迅就升職了,工資也自然水漲船高。1912年10月,魯迅以教育部僉事的職位,定薪220塊大洋。此后年功加俸,隨著工齡上漲,魯迅的工資也在逐年上升。比如1913年2月,魯迅漲薪20塊大洋;1916年3月,魯迅則增俸至300塊大洋;而到了1924年,魯迅的薪水已經來到了360塊大洋每月。
魯迅在教育部待了差不多十四年,如果按平均每月300塊大洋的工資計算,那就是差不多5萬塊大洋的收入。
當然,民國的政府財政一直不太景氣,尤其是北洋政府,常年為軍閥把持,錢都拿去打仗了,壓根就沒多少錢投在教育上。所以政府拖欠工資那是常有的事,而討薪事件時有發生。比如在1921年的6月3日發生的“六三討薪運動”,聲勢浩大,一度釀成血案。
魯迅作為教育部的一員,自然收入也會受到影響,有不少時間都是拿的半薪。如果平均下來,其每月實際到手的工資頂多也就200塊大洋。所以這14年下來,魯迅的工資大概是3萬3千多大洋。
當然,這3萬多大洋,并不是魯迅先生的全部收入。當時魯迅除了在教育部任職以外,還有很多兼職。
比如講課當老師,魯迅本就是老師出身,再加上一直在教育部門工作,所以時常會有學校邀請其授課講學。
在1920年至1926年這長達六年的時間里,魯迅曾在北平的八所學校兼課講學,其中就包括北大。兼課的工作大都比較輕松,像在北大和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每所學校一周大概就一節課,而一節課的時間大約是一個小時。但這個收入可不低,魯迅每個月能拿到差不多36塊大洋的講課費。
另外在世界語學校,魯迅的月薪是15塊大洋,在女子師范學校則是13塊半,還有黎明高中6塊……
事實上,魯迅不僅僅是在北平兼客講學,有時候還會去外地。他曾在1920年,趁著暑假期間,去西安搞了一個多月的講學,結果拿了四百塊大洋的講課費。翻開魯迅先生的賬本,他1924年的講課收入大概是826塊,1925年則是700塊左右。
所以,講課兼職,對于魯迅而言,無疑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另外還有寫作,在當時的文人圈子里面,通過寫稿著書來賺取稿費和版稅,乃是除正式工作之外,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而魯迅作為一代文豪,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手中的那支筆,不光能渡人,也很能掙錢。
當時雜志報社的稿費都是按字數計費,一般是千字兩到三塊大洋。而魯迅先生的稿費卻遠超這個數,一度達到了每千字二十塊大洋。不過這畢竟是兼職,產量有限。加上當時魯迅多在為《新青年》等雜志義務供稿,所以在魯迅的賬本里面,稿費收入占到的比重并不算大。比如在1924年,魯迅的稿費收入大約是700大洋,1925年則是425塊大洋,也就差不多一兩個月的工資。
魯迅先生的稿費收入增加,主要是在1925年之后。當時魯迅因為教育部的職位被免,加上《新青年》的停辦,開始大量有償供稿。而他的稿費收入也水漲船高,僅在1926年,就拿到了接近1200塊的收入。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魯迅在廈門又找到了新工作。僅僅是在廈門大學當老師,每個月就能拿到400塊。
而到了“晚年”,魯迅先生遷居上海。沒有了公職,也當不了老師,只能變兼職為主業,以“賣文為生”。但此時的魯迅先生已經是文壇名宿,地位高得嚇人,稿費收入自然也不低,一個月少說也是五百起步。
總而言之,魯迅是很能掙錢的。陳明遠先生曾專門做過一個統計,僅僅只是魯迅在教育部任職的這14年時間里。他的本職薪俸,外加寫作、講課等各種兼職的薪水,收入總計超過4萬塊大洋。
對于這個4萬塊,估計許多人沒有什么概念。想想14年掙4萬塊,平均每月250塊都不到,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但是你得要知道,咱們用的是人民幣,而魯迅先生那個卻是大洋。而同樣的四萬塊,大洋可要比人民幣值錢多了。
在那個年代,僅一塊大洋,便可以買到二三十斤大米,或者是七八斤豬肉。而十五塊大洋,便足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1917年上海圣約翰大學的學生,曾在曹家渡做過一份社會調查。得出了“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須15元”的結論。
意思很明顯,就是上海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一個月的生活開支少說也得15塊。按照這個標準,魯迅先生當時一個月的收入,差不多就能養活16個五口之家,這可是整整80張嘴啊。如果是放到今天,那絕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有數據顯示,我國在2020年的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27007元,平均每個月大約是2250塊。如果按照這個標準,80個人那可就是18萬的支出。也就是說,魯迅的收入水平放到當下,每個月差不多是18萬,那么這14年下來算下來,大約在3000萬左右。
另外,同樣是在那份曹家渡的社會調查中,還有過這樣一段記錄:
“常見男工謀10元,女子做絲廠每月所入亦是如此”。
大致意思就是上海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大概是10塊大洋。像這種月入10塊大洋左右的收入水平,對比魯迅那二百多塊的月收入,屬實是差距甚遠。
有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的月平均工資大概在1萬左右。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換算,魯迅每個月收入就能達到25萬左右,那么這14年下來,差不多就掙了4200萬。
很明顯,不管是月入18萬,還是月入25萬,那都是一個很高的收入水平了。即便是放到那些發達國家,那也是妥妥的中產階層。雖說稱不上大富大貴,那也絕對不差錢。
當然,這樣偏購買力的換算方式,或許有些不太靠譜。畢竟時代不同,生產力和消費水平也不同,自然也就會出現諸多的差異。比如民國時期的工人地位低,收入水平相對就是處于最底層,和咱們現在有著一定的差距,不具備太大的參照性。
但即便如此,魯迅的收入水平也應該是處于一個比較高的階段。別的不說,就是把這4萬塊大洋全部折算成黃金這樣的硬通貨,那也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民國時期,一兩黃金通常能換40塊大洋。而當時的一兩,差不多相當于37克。也就是說,魯迅這14年的收入,能夠換3.7萬克黃金。如此按照450每克的單價計算,那么這3.7萬克黃金就能價值1665萬。很明顯,這個收入肯定也不算低。
所以,總的來說,魯迅先生的掙錢能力還是很強的。在魯迅身處的那個時代,其工資收入水平少說也是中上級別。
當然,魯迅也是沒有辦法,雖說自己收入高,但是開支也不小。
本身家里就人多,算上傭人車夫什么的,得有十幾口人,每個月光是吃飯,就得花費不少。另外魯迅還喜歡逛琉璃廠、淘古物字畫,去東來順涮火鍋等等。還有平時資助的親友,幫扶學生。平均每個月算下來,少說也得二百塊的開支。
而剩下的那點錢,又被用來買房租房。在北平,魯迅住的是四合院,在上海,魯迅則是住的三層大樓房,這些可都是開支的大頭。
如此一來,魯迅先生也就剩不了多少錢了。所以,魯迅雖然一生收入頗豐,但卻難有積蓄,以至于大家都覺得他沒什么錢。
今日中金網關于北平黃金一塊值多少錢(北平黃金一塊值多少錢啊)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