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點評 >

紫羅袍共黃金帶(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

中金網今日介紹"紫羅袍共黃金帶(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紫羅袍共黃金帶(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對您幫助。

紫羅袍共黃金帶(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

“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北虜鴟張,桴鼓親操,半壁山河延宋祚;紅顏摧大敵,須眉有愧,看此日東風浩蕩,崇祠重整,千秋令馨仰淮塬。”這是梁紅玉祠堂的對聯,可說就是她一生的生動寫照。

一、自古俠女出風塵

綿綿延延中國歷史數千年,涌現過眾多巾幗英雄,頗負盛名的梁紅玉即是其中之一。今人將梁紅玉定位為“抗金名將”、“巾幗英雄”等形象,她“擊鼓抗金”的英雄之舉傳為千古美談。

“仗義每多屠狗輩,自古俠女出風塵”。歷代中國女子,使人既愛又敬的不多,屈指算來倒有半數以上是風塵中人:無論是柳如是、董小宛,還是梁紅玉、紅拂女。

可中國的歷史記載素有“為尊者諱”的傳統,于是梁紅玉的歌姬伎份往往被忽略或隱匿。表現一個完整的梁紅玉就應該涵蓋她一生中的所有經歷,自當睹其姣容品其閱歷賞其氣概以示今世。

梁紅玉是安徽池州人,自小聰明穎慧,善于織蒲,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是江蘇(楚州)淮安人,生于宋徽宗崇寧元年,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梁紅玉隨母避亂京口,淪落為“平康女”(軍中藝伎)。

梁紅玉劇照

“青山相待,白云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他誰家興甚誰家敗,陋巷簞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這曲《山坡羊》唱出了她的理想與追求,也道盡了諸多青樓女子不甘命運擺布的心聲。如此高風亮節,那些紫羅袍、黃金帶又何足道哉?——此處借來表達梁紅玉淪為“平康女”而“屈居”時的心態也甚貼切。

遭遇亂世,流離失所,家道貧寒,淪為軍伎,可謂不幸。但梁紅玉并未因此自暴自棄;她全無“娼氣”,從不對尋常子弟情眼相看。認識韓世忠,定為百年之好后的事實證明:她是煙花女子,但卻跟她們不一般;她要么天生奇志,要么是跟隨了韓世忠后而有了文韜武略,將相之才,精忠報國之志。

二、美人英雄結伉儷

韓世忠,字臣良,延安或綏德(今陜西東北)人,1089年生。16歲應募為本州敢勇鄉兵。崇寧四年(1105年),延州鄉兵奉調為黨萬部屬,參與進攻西夏銀州(今陜西米脂西北),從軍戰于嵩平嶺,又從劉延慶征戰立功,“始補守缺進義副尉”,為無品的小軍官。宣和二年(1120年),浙西方臘起義。韓世忠率所部敢勇士50人隨西北軍前往鎮壓。宣和三年二月,隨王淵攻克杭州;四月,韓世忠擒獲方臘,為承節郎,升為入品的小武官。

韓世忠身體魁梧、勇氣過人,風度瀟灑、雙目有神,“能挽300斤強弓飛馬射箭,也能舞鐵槊急馳峭壁之間。”如此一介武夫,并非詩書才子,更未嘗涉足青樓尋覓佳人,如何相識梁紅玉并喜結連理?歷來有多種說法。

一說平定方臘后,主帥童貫班師回朝,行到京口大宴有功之臣。梁紅玉作為軍伎被招來助興作樂。宴會浩大奢靡,加上有“鶯歌燕舞”,一派喜樂升平氣氛。韓世忠這時卻悶悶不樂,因為是他親手擒獲了方臘,功勞卻被上司辛興宗搶去了。雖然經楊維忠申述,但也只得了個芝麻綠豆大的官(本來,擒獲方臘的賞格是兩鎮節鉞)。

經歷過數次這樣的場面,更見過不計其數的軍營官兵,而當日宴會中獨對沉悶的韓世忠青眼有加(也許就像現代部分女性特別鐘情“憂郁王子”之類的男性一樣吧)。韓世忠也注意到了梁紅玉那颯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氣。于是兩人各通殷勤,互生憐惜,不久就結為夫婦。

另一種說法來自《鶴林玉露》。其中說,梁紅玉當軍伎的一年春節,深夜去軍府賀年,忽見廊柱下伏臥一只白額猛虎,鼾聲如雷。她嚇了一跳,定睛再看,卻發現是個睡著的軍官。于是大膽問他的姓名,知道叫韓世忠。梁紅玉心中頓時感覺非常驚慕,立即回住處告訴了鴇母。兩人都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于是備酒邀至家中。席間彼此接談融洽,互生情愫。此后一來二去,日久生情而談婚論嫁。

在此毋需考證哪-一種說法更加精確,因為梁紅玉碰到韓世忠時,一個是不得志的低級軍官,另一個是歷盡風塵的伎女,幾乎沒有可以“驚天動地”的點滴因素存在。在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下,作為“軍漢”的韓世忠的社會地位其實并不比作為歌姬的梁紅玉高多少。

所以兩人的結合也并不像現代人想象的那樣需要有多大的勇氣。或許,時人眼里,軍漢配軍伎正是天造地設,順理成章。

還有第三種“英雄美人”的說法。雖然難以就歷史事實進行考證,但歷來被處于平凡生活中卻渴望不平凡的大眾所接受。

宣和七年(1125年),鎮守兩江的老將軍王淵攜副將韓世忠等人在鎮江金山設宴歡迎前來檢閱江南防務的副樞密使宗澤。按慣例,應召歌伎陪酒獻舞相陪。

宗澤是一代名將,生活謹嚴,厭惡官場的花天酒地,因而他欲免了借酒承歡的俗套。王淵卻極力推薦道:“只是傳聞這班歌女中有名梁紅玉的,非但人才絕色,且工于詞律,還以劍術著稱,是一傳奇人物。

自古人才難得,不妨召她前來,以助一樂。”一個煙花女子,會詩律填詞,此不稀罕;居然還諳劍術,這倒稀奇。宗澤聞言,也不禁為之好奇。于是吩咐梁紅玉進見。

先是王淵以“江面”為題要求填詞。梁紅玉填一首《水調歌頭》:

攬勝尋幽跡,名寺且登臨。揚帆遠馳萬里,無計記征程。鋪設銀波浩淼,浮起青巒蕩漾,龍虎會風云。細聽行吟處,朝夕有濤聲。

對清波,抒心事,總難平。中原板蕩,令人長憶李將軍。破劍劉郎何在?千古見胸襟。自愧青樓女,無處請長纓。

此詞一出,喜了王淵,驚了宗澤。宗澤笑對王淵說:“唉!古人云:‘百步之內,必有芳草。’此言誠不謬也!難料年紀輕輕的煙花女子,有廟堂之憂,請纓之志。”

接著,王淵解韓世忠佩劍,要求梁紅玉表演劍術。梁紅玉接過劍,運用自如地舞了起來。時而展翅亮相,時而飛舞盤旋,一套劍法舞得銀光閃閃,白浪滔滔,叫人眼花繚亂。尤其劍氣激烈時,縷縷銀光,裹著她的翩翩倩影,叫人目不暇接。

當時,在場的韓世忠對內心富有才氣,手下舞出英姿的梁紅玉頗為動心。身陷軍旅20年尚是獨身的他用十分的殷勤表現出親近的愿望。這些全被王淵、宗澤和梁紅玉看在眼里。

后來,王淵公文送與鎮江知府,為梁紅玉贖身。脫籍從良的梁紅玉又由宗澤做主,許配給王淵的副將韓世忠。于是,一對人間佳偶就這樣姻緣天成。一自此而后,梁紅玉結束風塵孽史,掀開了她歷史上英名千秋的一頁。

三、戎馬崢嶸展英才

“自古紅顏多禍水”。僅用此話來囊括漫長歷史上一個個特定時期有過舉足輕重作用的不可勝數的“紅顏”們是偏激。用現代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此話呈現了“紅顏”們的另一面。加起來方可還“紅顏”歷史以真實——梁紅玉脫籍從良步入婚姻后,韓世忠從人品的小武官承節郎升為咸安郡王,戎馬崢嶸的歲月中少不了她的英才之助。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軍圍攻京城時,韓世忠升任統領,參與守衛京城。二月,王淵任河北總管,韓世忠任先鋒統制。六月,韓世忠討伐叛軍,以功升領單州團練使,屯駐滹沱河。幫助王淵抗擊金兵,因功升為防御使。韓世忠率部回大名后,總管趙野任命他為前軍統制。

建炎元年(1227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即帝位,韓世忠升為觀察使、帶御器械。八月,韓世忠討伐單州(今山東單縣)魚臺、黎驛的叛軍,因功升為定國軍承宣使,進入高級武官行列。

第二年正月,韓世忠率部隨宋高宗到達揚州,收編流散兵士萬人。升為鄜延路副總管、加封平寇左將軍,屯守淮陽(今江蘇邳縣西南)。

建炎三年(1229年)三月,發生苗傅、劉正彥兵變。韓世忠自鹽城收集散兵游勇數千人,率部赴杭州。韓世忠到達秀州(今浙江嘉興)時,梁紅玉自杭州乘馬奔至秀州,傳達孟太后口諭,要韓世忠前往救駕。四月初,勤王各軍張俊、劉光世等部,云集秀州。宋高宗在外援的支持下復位,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軍進入杭州,韓世忠以功建節,升武勝軍節度使,任御營左軍都統制,兼任江、浙制置使。七月,因功升為武勝軍、昭慶軍兩鎮節度使,任御營使司都統制。

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軍攻占明州并派海船追宋高宗。三月,金兵退至鎮江。韓世忠已屯兵焦山寺,并伏兵金山龍王廟,兒乎擒獲金帥宗弼。金帥宗弼擬從鎮江渡江,遭韓世忠所率船隊邀擊,梁紅玉親自擊鼓以激勵宋軍將士,多次擊敗企圖渡江的金軍。宗弼遂率金兵轉向建康,韓世忠與金軍接戰,相持于黃天蕩(今南京東北)達48日。韓世忠利用長江天塹以8000人擊敗10萬金兵。六月,韓世忠改任神武左軍都統制。

紹興二年(1132年),韓世忠兼任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鎮壓建州(今福建建甌)范汝為起義,又于江西招降流寇曹成,因功升太尉。九月,升任江南東西路宜撫使,建司建康。紹興三年(1133年)三月,韓世忠升開府儀司三司為“使相",改任淮南東路宣撫使,置司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后改任鎮江、建康府、淮東宣撫使,置司鎮江,負責江、淮下游防務。紹興四年(1134年)十月韓世忠率部在大儀鎮擊敗金軍南侵的先頭部隊,俘虜金國將士兩百多人。

大儀鎮之戰規模雖小,但是宋軍首次主動出擊,《宋史》稱:“自建炎以來,將士未嘗與金人迎敵一戰,今世忠連捷以挫其鋒,厥功不細”,因而被稱為“中興武功第一”,后又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次年,韓世忠因功進少保,任淮東宣撫使,置司鎮江。

紹興六年(1136)三月韓世忠改任京東、淮東宣撫處置使。韓世忠率部圍攻淮陽軍(今邳縣西南)達六天。韓世忠以“淮陽功”,升任橫海軍、武寧軍、安化軍三鎮節度使,賜“揚武翊運功臣”稱號。韓世忠不僅是南宋第一個領有三鎮節度使銜,也是元豐五年(1082年)廢功臣稱號以后第一個重新獲得“功臣”榮譽的將領。

紹興七年(1137年)七月,金宋議和。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廢盟犯宋。韓世忠以太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敗金軍于淮陽軍南,攻克海州。九月,奸相秦檜力主乞和罷戰,韓世忠遂退兵。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軍再次南下。五月,“詔韓世忠聽候御前委使”,韓世忠職務被架空。十月,韓世忠罷樞密使,以醴泉觀使、奉朝請。紹興十三年(1143年),韓世忠封咸安郡王。

正史記載了韓世忠的全部軍功史實與榮譽之路;除了在兩次重大關節處提到梁紅玉外,其他語焉不詳。(也有人考證說,梁紅玉做過韓世忠的副將,在軍事和政治上有獨到的見解,韓世忠麾下不少名將非常信服她的智勇和膽識。)

其實,梁紅玉只因身懷六甲之時未在軍旅外(即使那樣,她也立有大功,后文有詳述),一直跟隨在韓世忠身邊,參與了幾乎所有韓世忠歷經的大小戰爭。其中的辛勞、苦勞、功勞自不待言,且用幾個典型事例來見識梁紅玉的巾幗事業。

四、抗金鼓與蒲兒菜

韓世忠的赫赫戰功中梁紅玉在背后隱而不顯,但梁紅玉在其中也不乏親自作為。

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兵由四太子完顏兀術掛帥,已攻陷潞安州。粘罕率領的前鋒逼近離開封僅百里之遙的兩狼關。韓世忠奉命守衛,梁紅玉隨夫赴任。

韓世忠以黃河為天險,意欲堅守。梁紅玉卻主張主動出擊,摧毀其先頭部隊。原來梁紅玉一到兩狼關,就發現了棄置多年業已生銹的數十枚火炮(這是寇準為相時,為防遼兵南侵而備下的,后因締了澶淵之盟,故這些大炮沒有派上用場)。她親自參與制造炮彈(以鐵砂與火藥混合,加以用糯米漿調制的黃泥),并以射箭的方法入手,調訓了一批炮手。

戰爭開始,先以火炮轟擊敵軍。同時,韓世忠統領20艘戰船,500健兒渡過黃河。金兵大亂之時,韓世忠與眾將士奮勇沖殺。待粘罕整頓軍隊回過神來時,梁紅玉鳴金收兵。韓世忠率部眾渡河時,再以火炮阻止金兵追殺。按照梁紅玉的部署,果然打了一場勝仗:以500兵力,消滅粘罕先鋒部隊中兩千余人。

這是梁紅玉首次展示其軍國之才。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韓世忠駐兵鎮江,屯兵焦山、甘露寺、龍王廟和沿江上游一線,與來犯金兵展開激戰,打得號稱10萬的金兵狼狽而逃,梁紅玉“擊鼓抗金”,傳為千古佳話。這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金軍攻占明州后退至鎮江與韓世忠所部遭遇。兩軍約期大戰。當時,金兵有戰艦數百,精兵數萬,宋軍僅有8000人馬,敵眾我寡。

晚上,韓世忠苦思行兵布陣之法。梁紅玉提出埋伏之計:軍分前后兩隊,四面截殺敵人。中軍由梁紅玉管領,專事守備,并發號令。倘若金軍殺來,只用槍炮矢石射住,不讓其前進。中軍無懈可擊,金兵統帥宗弼必定帶他的部隊向左右沖突尋求脫身。然后韓世忠帶前后兩隊軍馬,只看中軍的旗號行事一擊鼓揮旗,旗往東,即往東殺,旗往西,即向西殺。韓世忠連稱妙計,隨即埋伏人馬。

戰事開始,一切都在預料中進行。韓世忠屯兵焦山寺與宗弼所率金兵交戰,然后誘敵深入至已埋有伏兵的金山龍王廟,幾乎擒獲金帥宗弼。宗弼落荒而逃,擬從鎮江渡江,又遭到韓世忠所率船隊阻擊。

梁紅玉親自擂鼓指揮(民間故事里說梁紅玉“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一通鼓響,韓世忠立即指揮水軍,扯帆駛出鲇魚套蘆蕩,迎戰金軍。二通鼓響,韓世忠佯裝失利,且戰且退,轉眼間戰船便隱進了蘆蕩,宗弼緊緊追趕,追進了蘆蕩。

梁紅玉隨即揮舞令旗,擂響三通鼓。隨著震天動地的鼓聲,蘆蕩里埋伏的戰船便飛了出來,宋軍水兵慣熟水性,有的鉆進深水,用鑿子鑿穿金兵的船,有的用火箭、火炮猛擊金兵。宗弼的十萬人馬,多為不習水性的北人,淹死大半,潰不成軍。

金兵慌不擇路逃至黃天蕩,韓世忠圍困金兵48天,打擊了金軍的囂張氣焰。宗弼進退維谷,最后挖開淤塞的河道,接通秦淮河,準擬再撲建康。想不到剛出老鸛河,在牛頭山遭遇岳家軍,又像被趕的鴨子一樣退入黃天蕩。最后漢族中的奸細向金兀術獻計,用土蓋住自己的船板,趁無風時韓世忠的大海船無法移動,用火箭射韓世忠船上的風蓬,引起大火,攻破韓世忠的防御才逃脫。

戰后韓世忠、梁紅玉夫婦兩人在船上開懷暢飲,韓世忠拔出劍來放聲高歌:

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臺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

龍虎嘯,鳳云泣,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這就是宋金戰爭史上著名的黃天蕩之戰。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于敵軍十倍的兵力包圍敵軍達48天之久,名震華夏,威震夷狄。(金兵敗北之后,梁紅玉不但不居功請賞,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丈夫韓世忠“失機縱敵",請朝廷“加罪”。這一義舉,使舉國上下人人感佩,更傳為美談。)

關于“蒲兒菜”有兩種說法。

紹興六年(1136年),韓世忠被任命為武寧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宣撫處置使,駐軍楚州。梁紅玉隨韓世忠率領將士以淮水為界,舊城之外再筑新城,以抗擊金兵。經過戰亂的浩劫,楚州當時已遍地荊榛,軍民居無屋,食無糧。

梁紅玉親自用蘆葦“織蒲為屋”。在尋找野菜充饑時,在文通塔下的勺湖岸畔,發現馬吃蒲莖,便親自嘗食,并發動軍民采蒲莖充饑。由于韓世忠、梁紅玉與士卒同勞役,共甘苦,士卒都樂于效命。經過苦心經營,楚州恢復了生機,又成為一方重鎮。他們駐守楚州十多年,“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蒲兒菜因此稱作“抗金菜"。

另一種說法是建炎四年(1130年),梁紅玉親臨淮安,率領水陸精兵抗擊宗弼。戰初宋兵大勝,宗弼損兵折將。后來宗弼調數萬金兵將淮安縣城圍了個水泄不通。隨著圍城日子一久,淮安城里糧食所剩無兒。這時,淮安老百姓送來一些飯菜,并說:“只要我們還有一口糧,就不能讓將士們挨餓!”但這并不能解決問題。梁紅玉與民眾交談了解到過去饑荒年景時,人們到柴蒲蕩里挖蒲草根吃。梁紅玉立即吩咐軍士去挖蒲根。回來經過加工,分給將士們吃。一連幾個月,南宋軍民靠吃牙根糧、抗金菜終于擊破金兵攻陷淮安城的計劃。從那時候起,蒲兒菜就成了淮安百姓公認的美味菜肴。

不管哪種說法更準確,至少江蘇淮安至今已把“蒲兒菜”作為地方特色美味,“蒲菜佳看甲天下,古今中外獨一家。”淮安名菜中有“雞粥蒲菜”和“開洋扒蒲菜”等。

“擊鼓抗金”傳為美談,“蒲兒菜”已傳為美食,這可見出梁紅玉的文韜武略,精忠報國之志深入人心。后來,梁紅玉還訓練出了一隊女軍,并屢立奇功。這是民間故事中的說法,不見正史,此不多述。

五、除奸祛佞亮清節

梁紅玉與韓世忠一直在戰爭中過著相親相愛、生死與共的夫妻生活。建炎二年(1128年)時,梁紅玉因身懷六甲而獨自留在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十月懷胎后生下兒子韓亮。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術采納叛臣劉豫的獻策,“三管直下試圖一舉滅亡南宋。金兀術親自率領三萬輕騎軍,由山東南下,迅速攻陷兩淮后,快馬加鞭進軍長江,直抵楚州,威脅臨安。同時,大部隊金兵由粘罕率領,與岳飛、劉琦、張俊三路南宋主力部隊戰于中原,使他們首尾難顧,不能立即抽兵應援京師。

當時,只有在秀州(今浙江嘉興)附近擁有部分兵力的韓世忠可以到金陵前線抗擊金兵。韓世忠奉命抽調全部精銳主力奔赴金陵前線,只余一千兵士負責臨安守衛。而正兼任浙江總兵的劉正彥手下掌控有近兩萬兵力,駐扎在威州(今寧波、紹興一帶)。一待韓世忠率領部隊出發,他立即調動全部人馬,進駐臨安,實行逼宮、威脅趙構向金兀術投降。

此次兵變還有另一種說法。南宋建立后,甘愿偏居一隅而不去收復北方失地,但金軍從沒放棄南攻。宋高宗趙構畏敵如虎,幾次出逃。至建炎三年,金兵先后攻下徐州、淮陰、泗州,威脅揚州。宋高宗又倉皇逃往浙江一帶。“外憂”引起“內患”。御營統制苗傅與威州刺史劉正彥擁眾作亂,襲殺了執掌樞密的王淵,分頭捕殺了宦官,強迫高宗讓出帝位,內禪皇太子,由隆裕太后垂簾聽政。以為婦人孺子執政,可以為所欲為。

梁紅玉一向了解苗傅,知道他是個工于心計的人。苗傅曾多次在高宗面前夸大金兵力量,為什么這次與劉正彥一致建議只抽調韓世忠的隊伍出師御敵,而不調劉正彥的部隊一起赴前線呢?她認定這里面肯定有陰謀。

韓世忠大軍出發后,果然得到密報,劉正彥所部已陸續向臨安方面集中。不到兩天時間,已到了臨安近郊。梁紅玉直入皇宮面見高宗,奏劉正彥“叛亂”。趙構開始將信將疑,很快,劉正彥的兵丁包圍了皇宮。苗傅、劉正彥聲稱要面見高宗。

梁紅玉嚴令守衛富門的將士,深鎖宮門,拒絕兩人覲見。她自己身披戎裝,親自到城樓上督戰。最后,一千兵馬難敵劉正彥部隊,兵變成功,梁紅玉與兒子也作為人質被扣押。

此時,宋高宗已毫無行動自由。宰相朱勝非與正猶豫不決的隆裕太后密商,催促韓世忠火速進兵杭州。得到支持后,朱勝非假意向苗傅、劉正彥獻策:“世忠威震天下不可為敵,何不令太后遣其妻子撫慰之!”兩人信以為策,隨即奏明太后,召見梁紅玉,命母子恭迎韓世忠進京。

梁紅玉心知肚明,知道這是獲得外援的好辦法。在口頭答應照命令辦后立即帶著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兒快馬出城,馳往秀州。此時的韓世忠正自鹽城收集散兵游勇數千人準備與金兀術率領的輕騎軍作戰。

梁紅玉自杭州乘馬奔至秀州,傳達隆裕太后“口諭”,要韓世忠前往救駕。韓世忠于四月初聯合勤王各軍、劉光世等部,從秀州急赴臨安。宋高宗在外援的支持下很快復位,鎮壓了苗傅、劉正彥的叛亂,維護了南宋統一。

韓世忠升武勝軍節度使,任御營左軍都統制,兼任江浙制置使。同時,朝廷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并因寵而發俸祿。中國歷史上,功臣妻眷領俸祿就從梁紅玉開始。

這次除奸祛佞充分顯示了梁紅玉的堅定立場,以及少見的膽略與勇氣。

六、終待清明喜而終

這里不得不提到歷史上“臭名遠揚”的秦檜。秦檜(1090年一1155年),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進士出身。北宋時曾任監察御史、御史中丞。靖康元年(1126年)與欽宗、徽宗一同被虜至金國。南宋時曾任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宰相。生前被高宗封為太師、魏國公,死后高宗加封他為“申王”,謚號獻忠。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與妻王氏奉金兀術之命,由金國潛赴臨安。偽稱不堪受俘虜之厚,斬殺金人看守,逃回南宋,并帶回了囚在金國城井中徽、欽二帝的手書。手書中措詞哀婉,要求趙構盡早救他們父子回國。趙構贊許、嘉獎秦檜之忠,授職吏部尚書兼參知政事。其妻王氏也封為二品夫人。次年(1131年)又推秦檜為宰相。

秦檜

秦檜是堅定的“主和”派。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任命秦檜主持與金議和。到1139年,達成協議。史稱“紹興和議”。和議的主要內容:“宋帝向金稱臣,宋每年交銀25萬兩,帛25萬匹。金歸還偽齊劉豫統治下的河南、陜西部分地區,并送還宋欽宗及宋徽宗靈棺。”是時,金兀術的部隊在河南被岳飛和韓世忠殺得幾乎全軍覆沒。黃河以北的義軍紛紛起義,恢復大宋河山,指日可待。

和議的簽訂只換來幾年的安寧。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軍再次南下。二月,宋金交戰柘皋、楊存中、劉琦等擊敗金軍主力宗弼部。四月,宋高宗、秦檜借賞柘皋之功,任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收三大將兵權。岳飛堅持抗金毫不動搖。

岳飛

秦檜借高宗之手連發十二道金牌才把岳飛招回。十二月,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韓世忠責問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梁紅玉更是為此傷心痛哭,憤然欲殺了秦檜才解心頭之恨,韓世忠以當年太祖皇帝“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相勸才作罷。是年五月,“詔韓世忠聽候御前委使”,實際是將韓世忠的職務架空。

韓世忠堅持反對向金乞和,“力陳秦檜誤國”,又怕遭秦檜陷害而“力求閑退”,十月罷樞密使,以醴泉觀使、奉朝請。

一家辭官歸隱,住到杭州西馬騰梅園另幢。韓世忠“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樂,平時將佐,罕得見其面”。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八月韓世忠去世。臨終前對看望他的人說“吾以布衣百戰,致位王公,賴天之靈,保首領沒于家,諸君尚哀其死邪”。對岳飛被奸相秦檜害死猶念念在心。(韓世忠平生戰功赫赫,全身刀痕箭疤累累,雙手僅余4指。他治軍嚴整,韓家軍與岳家軍齊名。特別對兵器設計獨具匠心,克敵弓、連鎖甲及騎馬跳澗、洞靶射箭的方法都是他首創。)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梁紅玉逝世。積勞成疾,病死于軍中,時年33歲。

威名赫赫的巾幗英雄死時因岳飛蒙冤未雪而心懷怨恨、不平。岳飛被害之后,梁紅玉與韓世忠拼死保護過岳家后代。同時,梁紅玉教育兒孫,不可忘報國之志,也應努力為岳飛平反昭雪。

趙構死后,其子趙昚即位,是為孝宗。韓彥直(梁紅玉與韓世忠長子,進士及第,后歷任吏部侍郎,工部尚書)謹遵父母之命,聯合各部文武大臣上疏盡言岳飛之忠及其豐功偉績,力求為岳元帥洗冤。孝宗為順應人心,以將軍厚禮將岳飛墳墓從錢塘門外九曲城下五顯神祠附近遷往西湖西北棲霞嶺岳王廟右側。

到寧宗朝時,岳珂(1183年-1234年,字肅之,號倦翁。岳飛之孫,岳霖之子,官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置使。)為祖父再次聲辯。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梁紅玉與韓世忠應該可以含笑九泉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日中金網關于紫羅袍共黃金帶(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