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3-02-05 11:33:02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時代駱賓基(黃金時代創始人)",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時代駱賓基(黃金時代創始人)對您幫助。
臨近年末,各種盛典扎堆。
這兩天,智族GQ的2021年度人物盛典就刷了屏。
眾星齊聚三亞海邊斗艷。
又是集體上演濕身出水芙蓉。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又是在海邊落日紅毯走秀的。
尤其是大表姐劉雯,短短幾十秒的走秀,大殺四方。
誰看了不說一句:姐姐我可以!
真的會玩!
不過每到年末看到一堆紅毯照,她姐都會忍不住感嘆:
演員和明星真的有壁。
就拿黃軒這次拍攝的GQ“出水芙蓉”的大片來說。
路透照里,幾乎整個身子都泡在水里的黃軒,幾次都險些被海浪沖倒。
但拍出來的大片,有戲。
不是那種硬凹出來的帥氣、性感。
而是一種自帶沉靜氛圍的故事感。
黃軒故事感從何而來的?
以前沒注意,但看了黃軒最近的動態后,她姐似乎有些懂了。
他向來是自成一派的。
之前熱搜上各種瓜亂飛,可鮮有黃軒的身影。
好不容易上次熱搜,還是一個讓人頗為意外的“動作”——
#黃軒書法作品參展#。
圖源:@黃軒的微博
但大銀幕上“含軒量”直線上升。
大熱的兩部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父輩》《長津湖》,都有他參演。
圖源:《我和我的父輩》
電影播完,網友給他添一外號:國慶檔白月光。
贊賞之意不用多講。
最近他又在《烏海》里演了一個債務纏身、生活不順的楊華。
影片上映,電影褒貶不一,但黃軒的好口碑沒變。
奇了。
黃軒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觀眾心中的“白月光”的?
白月光的煉成
黃軒身上幾乎沒什么緋聞八卦,也很少上綜藝曝光。用網友們的話說,“想看他,就得在他的戲里看”。
而被他迷住,可能就只需要戲里的幾十秒。
《黃金時代》里,他演蕭紅的知己駱賓基。
蕭紅離世,駱賓基獨自走在紛亂的街道上。他滿腔的悲憤無處發泄,眼淚將落未落。
唯有嚼口香糖時不自覺的使力,近乎扭曲的面容,泄露了一點內心思緒。
恍惚中一抬眼,似是故人歸。
圖源:《黃金時代》
這經典一幕里蘊含的情緒,幾乎被分析爛了。
但真正讓她姐記住黃軒的,是隨后的那一回眸——
緩緩轉身,望向滿目瘡痍的城市,臉上表情漸消。身體好似卸了勁,可“神”卻分毫未減。
一雙眼睛里,仿若藏著說不盡的話,隱隱約約間,像有利刃穿過鏡頭而來,直直往心上扎。
知乎上,有網友給了一段精準概括,“黃軒的特點是「剛柔并濟」,他身上有著一股帶力量的掙扎感。”
如《1921》里他演李達,那句“偌大的一個國家,我們連自己的火種都沒有”,他一字一頓說得清晰、有力。
像是微弱但清晰的電流,帶著十足的后勁,給人物添了幾分鮮活。
圖源:《1921》
在黃軒身上,其實很少看見“角色舒適圈”這回事。
他像是拿到了一張通往不同劇種、角色的萬能通行證——
年代劇里,他演得了文人,如駱賓基;也演得了革命者,如李達。
脫離了年代戲的環境,黃軒照樣行得通。
印象深刻的是《非凡任務》里,黃軒演一位緝毒警察林凱,標準的硬漢型人物。
幾分鐘的戲里,黃軒的臉上一直蒙著布條,表情、神態被遮去了大半,能依憑的便只剩下臺詞和肢體動作。
而他展現出來的反應,近乎一個人在危機情況下的本能——
起先,還喘著粗氣,勉強冷靜地應對毒販步步緊逼的追問;
隨后聽到槍支裝彈的聲響,整個人才開始著急害怕,說話聲越來越大,語速也越來越快。
等到精神上徹底“扛不住”了,終于開始破罐破摔,張口大罵。
圖源:《非凡任務》
如果是普通人,這反應合情合理。
但,他身上的肌肉、緊抿的唇角,沒有絲毫放松的跡象。
無一不昭示著,這不過是一個緝毒警察在危機情況下的“假意的投誠表演”。
更絕的,還得數今年的熱劇《山海情》。
在此之前,她姐從沒想過,黃軒可以和一部鄉土氣息十足的電視劇如此適配。
這不是在貶低鄉土劇或是黃軒,而是因為鄉土劇和都市劇之間是有“壁”的。
這不是簡簡單單換身衣服,學個方言,演員就能輕松完成“變身”的。
想要不違和,更多的還需要“內里”貼近。
圖源:《山海情》
這時回過頭來再看,黃軒成為“白月光”、他身上的高適配度。
或許不是單單一個“演技不差”可以概括的,還有他獨特氣質的加成。
黃軒身上的氣質是混合的。
這種“混合感”從何而來?
或許,要看看黃軒從哪里來。
逐漸發光的寶藏
黃軒似乎從未在一個地方徹底真正扎根過。
關于童年的記憶,有一部分是和各種交通工具緊密相連的。
在蘭州生活了9年,黃軒跟著父母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從蒼涼廣袤的大西北到了潮濕溫潤的廣東。
家門外、課堂上全是聽不懂的方言,偶爾還會有同學開惡劣的“玩笑”,叫他是“外省仔”。
彼時,黃軒的父母仍在為了在新城市安家而奔波,根本無暇去關注黃軒的感受。
他心里的那些不安、郁悶只能自己消化。
可通常情況是,他還沒有消化完,父母就又帶著他搬家了,從潮州搬到惠州,又從惠州搬去咸陽……
再后來,父母離異,又組建了新的家庭。
黃軒徹底成了“局外人”。
學會和孤獨相處,成了黃軒童年時的“必修課”。
一度,他的朋友只有“家”門口附近的三棵樹。
那三棵樹分工明確,一棵“聽”他講學習,一棵“聽”他講友誼,一棵“聽”他講情感。
他自己陪著自己,敏感和疏離逐漸成了他性格中抹不去的底色。
這放在普通人身上是痛苦,對于演員來說,成了饋贈。
適度撕裂自己,體驗不夠安穩的生活,或許會刺激出新的創作、表演欲望。
“表演像是我的救贖,好像換上了別人的衣服,就可以將內心深處的一面釋放表達出來”。
只是那時的黃軒對表演還不感興趣,正滿心滿意準備舞蹈方向的大學考試。
只是命運偶爾會開個玩笑,把人往其它的可能性上推一推。
考試前,黃軒意外在練舞的過程中受了傷,考不成了。
他一邊生氣,一邊跟自己較勁,接連幾日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發泄憤怒般地看電影。
沒成想,自此黃軒便愛上了表演。
圖源:《無人駕駛》
只是,黃軒最初的演藝生涯,遠不像“白月光”3個字所描摹的那么美好。
有網友概括那些經歷,戲稱那是“黃軒被換角的日常”。
包括但不限于——
面上了國師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結果臨近拍攝,角色的年齡被改小到14歲,和黃軒差異太大;
面試《海洋天堂》到了最后一輪,因為和要演父親的李連杰長得不夠相像,也沒成;
到了《春風沉醉的夜晚》,他終于實打實地拍上了。
結果片子一出來才發現,40分鐘的戲,婁燁幾乎全給他一剪“沒”了。
只剩下演職員表里的名字和一個背影……
圖源:《春風沉醉的夜晚》
但這未必全是壞事。
一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黃軒或主動、或被迫的開始往表演的更深處思考。
有時關竅的打通,就在一瞬間。
《春風沉醉的夜晚》里,有一場戲是黃軒回到家,接了一個電話。
他滿腦子都是這場戲,自己在腦海中過好了各種拍攝場景、流程,然后跑去找婁燁溝通,細致到自己進門后每一步做什么……
婁燁聽完,只簡單地回了他一句:“隨便你呀,這是你家。”
黃軒瞬間反應了過來——當他真的“成為”那個角色時,回家后的行為是自然發生的,他不需要和“陌生人”來商量。
二來,因為“一剪沒”,婁燁心里過意不去,曾經想過很多次和黃軒再合作。
兩人再合作,果然搞了把大的——《推拿》。
圖源:《推拿》
小馬就像是為黃軒量身定做的一樣。
用婁燁的話說,小馬和黃軒身上有著共同的氣質——“享受孤獨的氣質”。
為了更好地展現盲人的生活狀態,黃軒跑去盲人推拿中心,去觀察、體驗,一待就是3個月。
因著《推拿》,黃軒的獨特能量終于被看見了。
有影評人說:“第一次看這片的時候還不認識黃軒,但是我心里在想,這個男人只要被正確的導演用好,肯定會有前途的。”
至此,那個粉絲心中的寶藏,抖落浮塵,逐漸閃閃發光。
和生活保持聯系
從《推拿》上映到如今,轉眼過去了7年。
這7年里,除了演技名氣之外,黃軒的身上好像沒發生什么明顯的變化。
圖源:《魯豫有約》
魯豫在采訪里問他對未來生活的構想,他的回答很“日常”。
“一年之中,有三個月在準備角色,三個月在拍攝,三個月和心愛的人周游世界,三個月在家種種地,養養花,喝喝茶,看看書。”
生活可以說是安排得滿滿當當,理由也十分充分:
“我們無非接觸的就是周圍的朋友、工作人員,形形色色,但是都有共性。
但在劇里可能朝代、經歷完全不一樣,千差萬別,在有限的人生體驗里,夠不到這些人,只有讀書、旅行……”
圖源:@黃軒的微博
放別人身上,這或許還有點立人設的嫌疑。
但對于黃軒來說,這就是他的生活。
拍《妖貓傳》,演白樂天,他幾乎把所有能找到的和白居易相關的詩詞、文章、書籍看了個遍。
剛剛離開劇組的時候,有天晚上喝了點小酒,早上起來一看,桌子上扣著的還是白居易的詩集,翻到了《潛別離》那一頁。
從在演藝圈相對“查無此人”到如今被觀眾熟知,這套生活邏輯幾乎一直如舊。
圖源:黃軒2007年的博客
別管多忙,他依然努力和生活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時不時記得給自己放一個小假,去充充電、補補課,放松也放空,開始享受生活里的孤獨時刻。
偶爾“瘋狂”起來,也會騎單車奔向一些人跡罕至的目的地,或者到各地自駕游……
對照著他的過往,不難發現,這種狀態“很黃軒”。
他照例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開。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樣即便工作的事情不太順利,我還有我的生活。那些我在生活里想做的事情,依然可以成為我生命的支點”。
圖源:橘子娛樂
“人短短幾十年,你活得更像自己,更真實一點。不然你這一生在活誰呢,連自己都沒做到,就挺冤枉的。”
說到這里,一切都有了答案,這個白月光到底怎么來的——
在他的身上,生活和演戲呈現出了一種帶著獨特質感的一致性。
他沒有那層虛假的外殼。
最大的人設,或許就是他自己。
所以他不怕展露自己身上的瑕疵,甚至對那些帶著濾鏡的、夸獎式的詞語保持著很高的警惕。
他以一種足夠清晰地方式看待自己身上的標簽,也分析著自己的發展路徑。
偶爾拍了些分數不高的“爛片”,觀眾罵他消費自己,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只要是感興趣的作品,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其實對于演員來說,這些都是鍛煉。
說直白一點,如果你更有知名度一些,你的機會也會更多,選擇面也會更大。”
這樣的演員,偶爾遛達到別的小路上,你便不用擔心他遛達不回來。
即便偶爾顯露出一點圓滑或心浮氣躁的蹤跡來,也會被他自己以一句“不能這樣”抖落個干凈。
他身上恰到好處的疏離感和孤獨感,讓他得以身處娛樂圈之中,卻仍帶著一點“邊緣人”的姿態。
工作和生活涇渭分明。
而觀眾和他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由此回歸到最簡單的狀態——追劇和生活各自運轉
打投、氪金……通通往后靠,順其自然。
戲里,他演,觀眾看。
戲外,我們都得以回歸到真實的生活。她刊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時代駱賓基(黃金時代創始人)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