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3-01-24 12:49:06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小巷(黃金小巷刷新時間)",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小巷(黃金小巷刷新時間)對您幫助。
離開小城庫特納霍拉繼續前行,便來到了捷克首都我夢想中的城市布拉格。有人說布拉格就是卡夫卡,卡夫卡就是布拉格。于是,那個因住過許多為國王煉金的術士們而得名的黃金小巷,就成了所有到布拉格來的人必去之地。
黃金小巷在布拉格城堡圣維特大教堂附近,不足百米幾分鐘就能走到頭的小巷與大教堂恢宏的建筑相比不值一提,但它卻因卡夫卡的名字而散發著光芒。
走進這個名揚世界狹窄的小巷,眼前是十幾間不同風格相連在一起的小屋,每一間都那么獨特,招人喜歡。五彩的小街像是用畫筆繪出,若不是游人如織,一定會有種童話般的夢幻。
其中那間紅頂藍色的22號小屋,比相鄰的房子矮一點,那就是卡夫卡曾經在此居住和寫作過的地方。小屋的墻面開著一扇門和一大一小兩扇窗,門口對于高大的歐洲人來說有點矮,要略微低頭才能走進去。
里邊大概有十個平方米左右,也就能轉開五、六個人,現在是一家書店。長方形桌子上、靠墻的書架、還有窗口等,凡是能利用的地方,都擺滿了各種版本不同語言的卡夫卡作品和風光明信片。來此的人大多是參觀鮮有購買者,因此書店里那個捷克女人顯得有些冷漠,甚至擺手不允許拍照。
卡夫卡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是保險公司的一名職員,由于對文學的熱愛,走上了寫作的道路,步入了文學的殿堂,而他的作品大都是業余時間創作的。1924年,卡夫卡因肺病無法吞咽食物,在饑餓中死去,結束了41年短暫的人生。
由于卡夫卡生活的時代比較混亂,所以奧地利人說他是他們的同胞,德國人說他是德國作家,捷克人對他也并不友好,這種由于宗教信仰、文化差異和血緣的民族身份認定,給他帶來了危機和困擾,其實他是個生活在捷克講德語的猶太人。
對于讀者來講,他是哪國人已經顯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屬于全世界。他已被視為20世紀現代主義大師,并列為榜首。有人說:他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并論。也有人說:他作品中的幻象世界看似不合邏輯讓人費解,卻是人類生存最本真的樣子。
站在書店里放大的卡夫卡照片前,注視著他英俊臉龐上那雙有些憂郁困惑的眼睛,我猜測著或許孤獨才是他寫作的真正原動力。他說過“為了寫作,我想要孤獨”,這寫成Z樣的22號小屋,或許真的滿足了他要孤獨的想法。
我想象著當年這個用德語寫作的猶太作家,是怎樣下班后帶著晚餐,在妹妹租來用作周末會情人的這個狹小空間,每天都要寫到深夜,淋漓盡致抒發著自己內心龐大世界的情景。
或許只有這樣,他才能獲得發泄后的內心寧靜和片刻輕松,否則如何解釋他委托好友布羅德在他死后全部燒毀其作品。慶幸的是他這個好友違背了他的遺言,替他整理了遺稿出版并替他立傳,才讓我們有幸讀到他謎一樣的作品。
在城堡腳下有座卡夫卡紀念館,那是兩棟低矮紅瓦房相連組成的一個庭院。庭院中間是個小噴水池,兩個虛擬樣青銅男人帶著不屑和滿不在乎的樣子,裸體面對面站在形如捷克地圖上小便射出一條真實的水柱,讓人忍俊不禁。
不知是雕塑者走進了卡夫卡的內心世界,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了卡夫卡對捷克的不屑;還是根本體現著他本人的主觀意識。無論是哪種情形,我想有一個詞對這位雕塑家都太合適,那就是“尿性”。
卡夫卡幾乎一生的時光都是在布拉格度過的,無論愛與恨,這座靈動的城市給了他創作的源泉。盡管他生前默默無聞死后才成為文壇巨匠,盡管捷克人對他有著許多的誤解和無知,盡管那些迎合旅游的販賣和紀念品商業的媚俗并不是真正的卡夫卡,但他的名字已經和這座城市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他是布拉格一張最靚麗的名片和最佳商標已成不爭的事實。
我們曾經無數次地探討過“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過去我們會說“生命的意義在于活過奮斗過追求過,沒有虛度”,現在許多人會說“人總歸要死,一切都將變為虛無,生命其實沒什么意義”。而卡夫卡卻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句話:“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小巷(黃金小巷刷新時間)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