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點評 >

黃金思維圈(黃金思維圈模型)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思維圈(黃金思維圈模型)",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思維圈(黃金思維圈模型)對您幫助。

黃金思維圈(黃金思維圈模型)

“讀書是最廉價的投資”,自從看到這句話后,迷茫的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于是,我卸載了游戲軟件,卸載了視頻軟件,一頭扎進了書的海洋里,滿懷雄心壯志地走上讀書之路。什么書我都看,一有時間我就看。看了3年,看得頭昏腦漲,可當朋友問我從書學到些什么,我說不出來,我困惑了,書是看了不少,可是對我來說生活還是“濤聲依舊”。

我學習了,就是沒有感覺到天天向上,結果就像網上所講,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直到看到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的時候,才找到了真正的原因。

《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他被羅輯思維評選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他在書中無私為每一個向精進的學習者和迷茫的學習者分享了我們應該學什么、怎樣學以及如何精進,一語驚醒夢中人,對于學習這件事,我也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一學習——是為了讓改變發生

“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點頭稱是,然后生活照舊,那么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的文章一樣,都只是一個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后,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成甲《好好學習》

讀100本書,和把1本書讀100遍,哪種做法更好?

網上看到的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沉思。曾經我為了求快,只想著盡可能多讀書,這樣就可以多吸收一些知識,一是因為感覺時不我待,二是想著想通過量變引起質變。

可真正看了100本書后,也沒有特別的感覺,大腦一片混亂,又好像里面什么也沒有,雖然讀每一本書的時候都會被作者的觀點折服,但過了一陣時間后,就會慢慢忘卻。

昨天看到一篇好文章,在我準備收藏的時候就看到了下面的評論:“讓它去我的收藏里吃灰吧!”

是啊!我們在網上看過多少自己認同的好文章或視頻,又收藏過多少好內容,可是呢,看完了就是看完了,即使當時我們多么認同,因為互聯網上內容層出不窮,我們的大腦也一直在跟著它走馬觀花,雖然看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在學習,收藏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學習了,轉發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悟到了,可是結果是我們沒有一點改變。

真正的學習是為了讓改變發生,通過學習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

那么我們該學習哪些知識呢?

二我們學什么——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知識在我看來就是可以通用的知識、可以改變我們思維方式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只在一個領域或特定領域里用,基本上可以解決我們遇到的大多數問題。

作者成甲在《好好學習》中也列舉了一些核心臨界知識,我列舉一個黃金思維圈,即what—how—why這個思維模型。

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面是what層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們具體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個層面是how層面,也就是我們如何實現我們想要做的事情;第三層面是why層面,也就是我們為什么做這樣的事情。

但是大多數人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次。看事情只看到表象,不會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何在,所以也不會激發更有效的行為產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土豆的故事。

同在一個公司上班的兩位員工A和B,職位相同,但他們的待遇完全不同,A的工資是B的兩倍。于是一天工資低的員工B找老板理論,他說老板說啥他做啥,都是按要求完成了老板的任務,工資為什么與A不一樣。他老板沒有說什么,而是讓他先做完一件事后再講工資的事情。老板說公司要訂購一批土豆,讓他和A分別去看哪里有賣土豆。

B跑出去后趕忙四處尋找,最后看到農貿市場上有賣土豆,然后就回到公司向老板做了報告。老板沒有說什么?

過了一會A也回來了,他向老板報告了最近的農貿市場在哪里,總共有幾家賣土豆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價格最優和品質最好的是哪一家以及對方可以供應的數量……

一旁的B聽到了也知道了工資不一樣的緣由。

很早之前我就看到過這個故事,當時我想到的就是A做事比B想的周到、想得多,所以理應他該多拿高工資。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也就到此為止了,也沒有對我的思維或行動產生任何影響。

看,不管這個故事如何精彩,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故事而已。

可是今天看了書中講到的黃金思維圈原理,才能把當年聽到的這個土豆的故事對號入座,也才知道生活中我們該怎么運用。

普通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是表象——What,就像買土豆的B,而A卻是在思考老板為什么讓我們看哪里有賣土豆,他要做什么即——Why,知道了到這一層后,他才會想我該做什么、怎樣做即——How。

當你留在what的層面找答案的時候,答案永遠不會有創新。而當你從why的層面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你在how的層面就會產生很多創新想法。

看看成甲公司的員工是怎樣運用黃金思維助力行動的。

公司要在高校參加雙選會,讓一個員工去學校粘貼海報。這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個簡單的跑腿活。

可這位員工學習了黃金思維原則后,先問了自己why,考慮到了自己張貼海報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同學關注到,吸引更多優秀的同學加入自己的公司,所以自己要做的不僅僅是隨便一張貼這么簡單。而是該思考怎樣才能真正起到好的宣傳作用,吸引到優秀的學生加入公司。有了這個想法后,他開始繼續思考how,應該怎樣做呢?

他制定了幾個計劃:1先給學校做個公司介紹,讓學校了解公司,獲得學院支持;2事先查了每個學院的辦公地點,同時找到學生人流多的地方進行宣傳。3說服學校就業處的老師,請老師幫助在群里發布宣傳海報。

這樣做之后,雙選會當天,他們公司成了學生排隊咨詢最多的公司,收到了很多優質的簡歷。

這和土豆的故事一樣,換湯不換藥的在講黃金思維圈。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事情表面,我們也只是一個看客而已,即看不出兩者的關聯,更看不出他們做法的真正妙處在哪里。

這個黃金思維就是我們該學的臨界知識。做事情之前多問幾個為什么,透過現象看透本質,經過刻意鍛煉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影響我們的行為。

當然,成甲在《好好學習》里還幫我們總結了許多通用又有用的臨界知識,就不一一贅述了。

三怎樣檢驗學習成果——對標

書中講到過一個例子,兩個人同時減肥,其中一個人多做了一件事,就是每天記錄下自己的體重變化,最后減肥的結果,每天做記錄的那個人成功了。

我也想到了一件事,之前一個同事是個存錢迷,一有錢就存起來,然后記在小本上,每天翻開小本,每天看著錢越變越多。

還有一個同事喜歡把每天的消費記錄下來,我看過他的記錄,媽呀!觸目驚心,我不敢這樣做,結果就是我只知道花錢多,但每月的工資花沒有的時候卻想不起花哪里了,哪些地方該花哪些地方不該花。

記錄下來就讓自己做事有了一個譜,與這個譜對照我們能知道是進步了還是原地踏步,也能知道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也可以更好地改進。

當然,我說這些不是為了讓大家記錄所有事情,而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可以對標的參照,有對比,才會有進步。具體怎么做呢?我們可以寫反思日記。

每天結束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自己當時的做法、當時的想法,如果再做一遍自己會怎樣做,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有用的臨界知識,以后遇到類似情況了怎樣做可以更好。

看到了吧!我們不是要像流水賬一樣寫下每件事,而是要記錄在做具體事情時候自己的思維方式,然后對思維進行反思,總結。

這樣的反思日記,就是檢驗自己對知識是否運用、以及運用得如何的過程,而定期回顧自己的反思日記,就是讓現在的思維與過去的思維對標,這就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日益精進的過程。

當我和其他人花了同樣的時間、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時,自己的收獲和成長卻和他人完全不一樣。我慢慢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學習是為了讓改變發生,那我們該學習哪些知識,該怎么運用知識觸發我們的改變,這是當下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因為知識運用起來才是力量。而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就是一部知識管理的書,通過書中所學,助力我們的學習,實現我們的天天向上。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思維圈(黃金思維圈模型)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