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點評 >

鎖子黃金甲(鎖子黃金甲是誰送來的)

中金網今日介紹"鎖子黃金甲(鎖子黃金甲是誰送來的)",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鎖子黃金甲(鎖子黃金甲是誰送來的)對您幫助。

鎖子黃金甲(鎖子黃金甲是誰送來的)

在中國,鎖子甲可謂是眾所周知、大名鼎鼎,但它卻是名副其實的“舶來品”。鎖子甲從西方傳入中國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唐宋以后被我們老祖宗魔改了更多款式,樣式愈發華麗,走上了它的中國特色之路。

大家好,我是@張瑞水下看世界創作團隊——翠文花,考古學博士,專門研究各類墓葬、文物和相關歷史。今天,我將為大家揭秘中國古代的各類鎖子甲。

圖一指環王劇照

鎧甲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防護服,中國古代的人們憑借聰明智慧制造了各類兵器與鎧甲,同時也從西方引進了極富盛名的“鎖子甲”。眾所周知,鎖子甲是冷兵器時代著名的金屬鎧甲,由于它特殊的結構,可對刀劍等尖銳利器進行有效的防御,相信本欄目的讀者對它或多或少也都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

圖二鎖子甲

關于鎖子甲的產生,目前普遍流傳有兩個版本,一種是認為鎖子甲為波斯所發明,出現于公元前3世紀左右。另一個版本,認為鎖子甲在公元前5世紀以前就為善戰的斯基泰人所生產,當時的斯基泰人正掌管西亞北部,而西亞地區的赫梯人最早創造發明了鎧甲制作的關鍵技術——冶鐵術,后來斯基泰人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消失,而從斯基泰人那里學會了鎖子甲制造技術的凱爾特人大量生產并使用鎖子甲,使得鎖子甲名聲鵲起,被各國所引進。

圖三指環王劇照

鎖子甲借助這個契機傳入東亞地區,那鎖子甲大概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呢?關于這點文獻中并沒有明確表述,但通過記載,我們可以對這個時間進行一個簡單的推測。在關于鎖子甲的記載中,多會強調鎖子甲的番邦屬性,即鎖子甲多由吐蕃[1]、古西羌[2]等地將士所穿戴,那么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鎖子甲是從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傳入進內陸的。吐蕃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時間大約為公元5世紀到7世紀中期左右,而古西羌的時代更早,則可早到公元前3世紀。

圖四三國演義

而內陸政權關于鎖子甲的較早記載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期,曹植表《先帝賜臣鎧》中的“環鎖鎧”[3]指的應就是后來的鎖子甲。

圖五新疆塔城地區博物館藏明代鎖子甲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中,傳統的鎖子甲即鐵環環相扣的樣式,各環之間銜接緊密,利刃難以穿透,屬精密鎧甲。但從中國古代的小說及繪畫來看,中國古代的鎖子甲似乎并不拘于這一普遍樣式。

圖六故宮博物院藏鎖子甲衫褲

我們在探討各類“中國特色”鎖子甲之前,可先關注下一類中國傳統的紋飾——瑣紋,也可將之稱為“鎖紋”,瑣紋運用廣泛,常見于建筑、織料、服飾之上。

我們首先可以從《說文解字》[4]的記載去理解一下“瑣”與“鎖”字的釋義。舊時鎖”同“瑣”,釋義有連環、圓環之意。根據來看,“瑣”字的出現遠早于“鎖”字,“鎖”字應創造于冶鐵技術之后,瑣指代玉環,而鎖則指代鐵環。掌握了“瑣”“鎖”兩字的釋義后,我們再來看瑣紋。

宋代李誡創作的《營造法式》是一部建筑學著作,書中繪制的一些建筑裝飾圖案也是中國常見的傳統紋飾樣式,其中有一類紋飾為“五彩瑣紋”。

圖七清代金嵌寶石爐(腹部為瑣紋)

“五彩瑣紋”,包括“瑣子”和“聯環”“密環”等樣式。其中“聯環”紋、“密環”紋相類似(圖八),為圓環相連接的樣式,但圓環之間的連接方式、緊密程度不有所同,而“瑣子”紋(圖九)與前兩者在樣式上差別較大,更似無數個疊壓排列的“人”字。

圖八《營造法式》中的“聯環”“密環”紋

圖九《營造法式》中“瑣子”紋

中國古代可以說把西方傳進來的鎖子甲進行了豐富多彩的二創,發展出來連環甲、山文甲和鱗甲。每一種好像都要比西方的鎖子甲要更加舒適和實用,并且在美學上有了質的提升。下面我來為大家逐個介紹:

一、連環甲與鎖子甲

在明代的一些小說中,鎖子甲通常用“連環”進行形容,有“連環鎖子甲”或“鎖子連環甲”這類描述。《水滸傳》第八十回“張順鑿漏海鰍船,宋江三敗高太尉”中描寫八十萬禁軍都教頭丘岳將軍“戴一頂纓撒火、錦兜鍪、雙鳳翅照天盔;披一副綠絨穿,紅錦套,嵌連環鎖子甲。”在這里,“連環”是用來形容“鎖子甲”,強調鎖子甲的樣式特征。

圖十《武備志》中的連環甲圖繪

同時中國古代,鎖子甲和連環甲還有作為單獨個體出現的時候。明代重要的軍事著作《武備志》(圖六)及清代宮廷生活器物圖譜《皇朝禮器圖式》(圖七)分別有對“鋼絲連環甲”“鎖子甲”的圖繪與介紹,從這兩本文獻的相關記載來看,二者的制作材質和方法相同,都由小鐵圈或鐵環組成,同時,剛才我們在探討瑣紋時候,也了解到了鎖(瑣)子紋與聯環紋皆屬于瑣紋類,那我們可以基本上認定二者應屬于一類甲,即指由金屬環銜接而成的鎧甲。

圖十一《皇朝禮器圖式》中的鎖子甲圖繪

值得注意的是,在《水滸傳》中還有這樣一段描述:“那兀顏統軍披著三重鎧甲,貼里一層連環銅鐵鎧,中間一重海獸皮甲,外面方是鎖子黃金甲。關勝那一刀砍過,只透的兩層。”《水滸傳》中的這段描述,兀顏光里穿“連環銅鐵鎧”,外罩“鎖子黃金甲”,二者并列而談,應不是同一種鎧甲。這里的連環甲指的應是環環相扣甲類樣式,而這里的鎖子甲可能就為下文所講的其他形制了。

圖十二《出警圖》中的穿連環鎖子甲的宦官

二、山文甲與鎖子甲

在唐代的敦煌繪畫《行道天王圖》(圖十三)中,毗沙門天所穿的這類甲,有學者稱之為“山文甲”,這種樣式的甲在明代《關羽擒將圖軸》(圖十)《出警入蹕圖》(圖十一)中也有出現。

圖十三敦煌《行道天王圖》(局部)

圖十四故宮博物院藏《關羽擒將圖軸》(局部)

山文甲在唐代就已有記載,《唐六典》記載了當時的十三種鎧甲:“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皁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5]從《唐六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既有“山文甲”,也有“鎖子甲”,兩者并列出現,可見并不是一類甲。

圖十五《出警圖》中的宦官(局部)

通過跟前文介紹的“瑣紋”進行比照,這些繪畫中人物所穿的甲,甲紋即為瑣子紋,按紋飾來看,這類甲即也可稱之為鎖子甲。

清代流行棉甲,這種“瑣子”紋除了金屬鎧甲外,也多見于皇帝所穿的高等級戰甲。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黃色織金緞鍍金葉康熙帝御用棉甲”(圖十二),上衣下裳式,為明黃緞人字紋織金鎖子錦。在《大唐秦王詞話》第三十回“秦王三跳虹霓澗,叔寶大戰落葉坡”,秦叔寶“貫一副銀鎖甲:五色明珠綴錦邊,銀鋪雁翅綠絨穿,寶妝玉帶牢牢系,雜彩絨絳緊緊拴”,秦叔寶所穿的銀鎖甲的甲片形狀如“雁翅”一般,而這類“瑣子”紋與雁翅形狀的確十分相似。

圖十六黃色織金緞鍍金葉康熙帝御用棉甲

圖十七故宮博物院藏順治帝鎖子錦盔甲(局部)

再回到上文所及《水滸傳》中兀顏光的裝束,“貼里一層連環銅鐵鎧”指的應是環環相扣鎖子甲,即連環鎖子甲,功能相當于《玉海》中“祥符鎖子甲”條記載的細網甲,“詔先是造明光細網甲,無裹宜以紬裹之,俥擐者不磨傷肌體。”這種甲沒有襯里,穿在身上既可以起防御作用又可以減小鎧甲與與肌膚的摩擦,一般作為襯甲,這類襯甲收縮有度,方便行動;“外面方是鎖子黃金甲”,這里的鎖子甲應就是《行道天王圖》中這類紋路為“瑣子”紋的鎖子甲,這類鎧甲甲片銜接緊密,與連環銅鐵鎧配合穿戴,既能保證靈活度防御能力加倍。

圖十八《水滸傳》中穿著“瑣子”紋鎖子甲的宋江

所以,鎖子甲除環環相扣的“連環鎖子甲”外,應還指代甲紋為“瑣子”紋的金屬甲及“瑣子”圖案的棉甲,而細網制作而成連環甲還可作為襯甲增強鎧甲的防御性能。

三、鱗甲與鎖子甲

鱗甲,顧名思義即甲片似鱗狀的甲,《昌谷集句解》在描述吐蕃時稱“吐蕃每戰人馬皆披鎖子甲,蛇鱗甲狀也。”[6]在這里,鎖子甲甲片又變成了鱗狀。

清代錢彩編寫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說《說岳全傳》第六十八回“牛通智取盡南關岳霆途遇眾好漢”中寫道:“話說牛通正在盡南關下叫罵討戰,忽見彎英放炮出關。牛通抬頭一看,但見馬上坐著一員女將,生得:眉含薄翠,殺氣橫生;眼溜清波,電光直射。面似楊妃肥白,膽如飛燕霞紅。玉筍纖纖,搶動梨花飛舞;金蓮窄窄,跨著駿馬咆哮。戴一頂蝸虎鳳頭冠,斜插難尾;穿一領鎖子魚鱗甲,緊束戰裙。嚴然是《水滸》扈三娘,賽過那《西游》羅剎女。”從小說中對人物鎧甲穿著的描述來看,這些鎖子甲的甲片形狀似乎又為鱗狀。

圖十九《水滸傳》中穿著鱗甲的扈三娘

鱗甲在古代繪畫和雕塑中并不少見,敦煌繪畫中的唐代《多聞天像》中多聞天王腰腹部的甲即為鱗甲(圖二十)。在明代鱗甲多為高級將領或儀仗中的武將穿戴,明十三陵的石像生及《出警入蹕圖》中的武將都有穿鱗甲者。

圖二十敦煌《多聞天像》(局部)

圖二十一明十三陵石像生

前文所說的兩種鎖子甲,其甲紋的形狀都屬于瑣紋,而鱗甲與這兩種甲樣式相差甚遠,紋飾也不屬于瑣紋。而且從制作方式來看,鱗甲與前兩種鎖子甲也有差別。

鱗甲的制作通常與扎甲類似,即甲片之間有金屬或棉帛絲線相連,縫制于甲襯上。再看前文所及兩種鎖子甲,第一種鎖子連環甲是由金屬環綴合而成。第二種瑣子紋樣的鎖子甲表面沒有接縫,應是甲片鉚接或嵌合,但是這種方式制作的鎧甲表面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甲片銜接縫隙處易損壞,致使鎧甲不結實;二是與身體契合度及靈活性較差。

圖二十二三國演義中的扎甲

要應對這些問題,下面加甲襯是最為直接、便捷的解決方法。依此來看,文獻中記載的“魚鱗鎖子甲”,其具體形制可能是將魚鱗甲片附在連環鎖子甲上,以鎖子甲為甲襯。這種方式不僅能固定甲片,保證鎧甲的靈活性和柔軟度,更能增加鎧甲的防御能力。明代羅懋登以鄭和下西洋為藍本進行撰寫的長篇說《西洋記》中對張先鋒穿著的描述,似乎也能證實這種魚鱗鎖子甲的制作方式:“張先鋒乘馬而出,只見:鳳翅盔纓一撇,魚鱗甲鎖連環。鑲金嵌玉帶獅蠻,獸面吞頭雙結。”此處“鎖連環”為“魚鱗甲”的后置定語,用于形容“魚鱗甲”。因為“鎖”本身就為圓環、連環之意,或許魚鱗鎖子甲指代的就是以鎖子甲為甲襯的魚鱗甲,這里的“鎖子”突出的應是魚鱗甲的制作工藝。

那么如果將文獻中的鎖子、連環理解為連接甲片的一種工藝,連環鎖子甲或許也可以表示用連環甲連接外層鎖子紋甲的一種鎧甲。《大唐秦王詞話》第五十回“淤泥河羅成死節,長安城秦府興兵”中還有披掛“魚鱗龜背,連環雁翅甲鋪銀”的兵將,上文也提到過瑣子紋與雁翅形狀十分相似,所以這里所描述的甲,或許就是《出警圖》中的這種龜背罩甲(圖十五)。在清代小說《再生緣全傳》中有一番邦將士“身披柳葉連環甲,腰束楊枝九股繩”,這里的“柳葉連環甲”應該也是這類性質的甲,即將柳葉形甲片用連環的方式進行聯接。

圖二十三《出警圖》中的宦官(局部)

我們從古代小說中可知,中國的鎖子甲并非單指一種鎧甲,其含義比較廣泛,囊括了文獻所說的連環鎖子甲、鎖子黃金甲、魚鱗鎖子甲、柳葉連環甲等各種式樣。當然,鎖子也可以指代甲的制作方式,即將各類甲片用鎖子連接,以加強鎧甲的抵御能力和靈活性。就像宋代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中所寫“苻堅使熊邈造金銀細鎧,金為線以縲之,蔡琰詩云:‘金甲耀日光’。至今謂:甲之精細者為鎖子甲,言其相銜之密也。”或許隨著甲的發展和制甲技術的進步,那些制作精細、“相銜之密”的鎧甲皆可稱之為鎖子甲。

這一期我們就先講到這里,歡迎大家關注我,也希望大家多給我們品評與指正。別忘了幫我們轉發、評論、點贊呦,關注@張瑞水下看世界我們下一期再見啦!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典一〇二二下。↑

故宮博物院編:《武備志》(第三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48頁。↑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年,第456頁。↑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210頁。↑

[唐]李林甫等著,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463頁。↑

[唐]李賀著,[清]丘象隨解:《昌谷集句解》,卷三,清初丘象隨西軒刻本。↑

今日中金網關于鎖子黃金甲(鎖子黃金甲是誰送來的)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