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黃金點評 >

黃金城太陽神殿(黃金城太陽神殿怎么進)

中金網今日介紹"黃金城太陽神殿(黃金城太陽神殿怎么進)",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黃金城太陽神殿(黃金城太陽神殿怎么進)對您幫助。

黃金城太陽神殿(黃金城太陽神殿怎么進)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既表達了對生活的希望,也蘊含了人類對于太陽的敬畏。從遠古時代起,許多民族就將太陽奉為神靈,南美秘魯的印加人,就是其中之一。

安第斯山脈孕育了秘魯的印加人,他們自稱是“太陽的子孫”。在印加人的世界里,太陽并不僅僅是賦予了光和熱,更是印加文明中獨一無二的符號。印加人和太陽的緣分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隨著時代更迭,歲月變遷,印加人和太陽的緣分逐漸加深,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出更多的故事。

說是“書寫”,其實印加人沒有文字,他們只發明了一種名為“奇普(Khipus)”的“結繩記事”的方式,絕大多數只能口口相傳。在他們的傳說里,大約在公元1200年,太陽神派了4男4女下凡,長兄曼科·卡帕克(MancoCápac)是第一代印加帝王,被后世尊稱為“薩帕·印加(SapaInca)”,意為“獨一無二的君王”,“太陽之子”。從那時起,印加人就將太陽神奉為最高神明,認為他普度眾生,四季輪回的生活都來自太陽神的賞賜。生活在高原的印加人每年開始耕種前,都要舉行一年中最重大的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光祭祀儀式還不夠,幾乎每一座印加城池都要修建一座“太陽神殿”供奉神靈。

奇普

馬丘比丘無疑是印加文明留給世界最著名的遺跡,盡管它的作用一直眾說紛紜,目前史學家更傾向于它是印加貴族休養的場所。景區里不僅有每天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太陽門(SunGate)”、夏至和冬至可以射入陽光的“太陽神廟(TempleoftheSun)”,制高點還立有一塊“攬日石(Intihuatana)”,在古印加語中意為“抓住太陽”,是印加人的日晷,根據陰影來判斷時間、季節,進行農耕和其他生產活動。

太陽神廟

而在印加文明的中心庫斯科(Cusco),更將對太陽的崇拜表達到了極致。其實我個人真的對馬丘比丘感覺很一般,不僅每天限制入內人數,秘魯多多少少有點把馬丘比丘當成了“搖錢樹”,前往馬丘比丘的火車單程就要幾十美元,門票本地人和外國游客更是天壤之別。沒轍,誰讓人家位列“世界第八大奇跡”呢。很多旅行者都僅僅把庫斯科當作是前往馬丘比丘的中轉站,其實這座海拔3410米的古城,曾是印加帝國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我更喜歡庫斯科,這里群山環繞,草木蔥郁,氣候涼爽。每一塊磚石里似乎都藏著一個故事。尤其是離開的那天,在城外山坡上遙望古城,黑云壓城城欲摧,那種與生俱來的帝王之氣撲面而來。1983年,庫斯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傳說印加人下凡時候找到一塊風水寶地建起了庫斯科,稱其為“宇宙的中心”。南美盛產黃金,印加人相信金子就是太陽神的汗水,還建起內外鑲滿黃金的“太陽神殿(MuseodeSitioQorikancha)”獻給神靈。

太陽神殿被認為是現今庫斯科最雄偉的印加遺跡,是印加最偉大的第9代帝王帕查庫提(Pachacuti)在位時所修建。除去供奉太陽神因蒂(Inti)外,也供奉月亮、大地、海洋、雷電等神靈,更擔負著天文觀測的作用。神殿內外裹滿了無數貨真價實的黃金,庭院里矗立著閃閃發光的黃金雕像,七位君王的木乃伊也安葬于神殿內。

人類歷史的任何一個朝代不可能千秋萬代,印加帝國也是一樣。1532年,印加帝國第13代君王阿塔瓦爾帕剛從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手里奪取了王位,屁股還沒坐熱,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Pizarro,1471-1541年)如同蒼蠅嗅到了腐肉,帶著168人的“旅游團”來到今天秘魯西北部的卡哈馬卡(Cajamarca),要求和印加帝王見面。皮薩羅肩負著“傳道受業解惑”的重任,借口阿塔瓦爾帕污蔑《圣經》,活捉了國王,要求把黃金裝滿一間長22英尺、寬17英尺、高8英尺的房間才能放人。印加帝國就發動全民拆黃金,據考證印加人交給皮薩羅的黃金相當于2800萬美元!結果皮薩羅拿到黃金就撕票了,淳樸的印加人不僅沒能救自己的國王,庫斯科也被并入了殖民總督管轄區,皮薩羅建起利馬,成了秘魯新的首都。

皮薩羅

阿塔瓦爾帕

西班牙人來到太陽神殿前的時候,神殿外墻在太陽的照射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他們稱這是“難以置信的美麗”。殖民者不僅掠奪走了金銀財富,也摧毀了印加帝國燦爛輝煌的文明,昔日耀眼的神殿如今只剩石墻。但可喜的是,他們在原本神殿基礎上建起了巴洛克風格的圣多明各大教堂(IglesiadeSantoDomingo),西式建筑和印加遺址的和諧共存,成了太陽神殿甚至是庫斯科最大的魅力。

太陽神殿位于庫斯科城武器廣場東南方向,既然是印加帝國里最重要的祭祀場所,今天的太陽神殿在庫斯科也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有庫斯科套票在這里都不能使用,必須單獨購票,票價15新索爾。站在雄偉的石墻面前,只能去想象曾經它金碧輝煌的模樣。

教堂和神廟渾然一體,外表看上去風格迥異,界限分明。上面是西式教堂,下面階梯形石墻還是原來的印加石。

圣多明各教堂的入口在另外一側,內部與西班牙傳統教堂別無二樣

入內后先看到的是開闊的四方形庭院,這里曾是印加人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春播、秋收等重要日期都在此舉行儀式,內部曾因擺滿黃金雕像被稱為“金色庭院”。天主教堂里很少有這種方形的庭院,看來改建時還是遷就了原有布局。當然也可能是西班牙人自知怎么改也無法逾越原來的構造。四周環繞西班牙式拱廊,庭院中央有一口井,是印加傳說中開國皇帝選擇都城時,插下黃金手杖的地方。印加人稱其為“世界的肚臍”。

在印加人的眼中,石頭是僅次于太陽的神物,雖然沒有文字,但印加人卻在建筑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他們僅借建筑師做出的模型,口頭把設計方案傳遞給工人,就能開山鑿石,大批勞動力手推肩拉,把圓木墊在石塊下運到工地。沒有金屬工具打磨石料,就用小鵝卵石在石料上鑿出嵌合之處,如同中國古建筑中的“榫卯”結構一樣對接咬合,一塊塊切割平整的幾十噸大石如同拼圖一般堆疊起來,不需要灰漿黏合就能嚴絲合縫。石塊雖然形狀大小不一,但近乎完美的接合連一張紙片都無法塞入!真是讓現代人都自嘆不如的工藝!

太陽神殿就是印加石質建筑登峰造極的產物,內部庭院是兩層回廊,一樓一側是經過修復的兩個小廳——彩虹殿(TempleoftheRainbow)和閃光殿(TempleofLightning),用于祭祀時擺放物品。

游客可以走進房間內,感受印加人巧奪天工的建造工藝。石塊的凸凹面精準的咬合在一起,高墻呈現下寬上窄的錐形,堅固程度超過了西班牙人后來建的所有建筑,也讓這里生出一份別樣的神秘氣息。

庭院內部是兩層樓的回廊,一樓墻壁上是天主教的藝術畫作。殖民者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把異域宗教圣地改成基督教堂,畢竟統治的核心就是精神同化和宗教滅絕,灰暗的印加石塊建筑與華麗的油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走上樓梯來到二樓,這里通往外面的露臺,地基與房屋部分涇渭分明。站在露臺上,不僅可以遠眺周圍的群山和民居,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加帝國時期的墻基。長滿綠草的部分,也是神殿遺留下來的廢墟,中央曾是印加人建造的噴泉。

二樓回廊今天作為現代藝術的臨時展覽地,高聳的鐘樓就是圣多明各教堂。1650、1749和1950年曾發生了三次大地震,教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緊密相扣的印加石墻卻從容挺立。

印加人每年還要定期舉辦重要的祭祀活動來感謝太陽神的恩澤,就創造出一個太陽神的專屬節日——太陽節(IntiRaymi)。

相傳太陽節是在1412年由第9代帝王帕查庫提創造的,選擇在南半球的冬至這一天(大約為6月24日)。這一天太陽離地球最遠,人們聚集在庫斯科,祈求太陽早日回歸。提前三天就要禁食,最后在狂飲印加啤酒的高潮中結束,還要宰殺羊駝甚至用兒童獻祭,祈求豐收。1572年,殖民者認為太陽節違背了天主教的信仰,強行禁止了這一持續一百多年的節日。直到1944年,政府和教會批準了這一節日重辦,盛大的慶典回歸了印加人的土地。一場全民盛會,讓失落的文明重生,許多秘魯人都從各地風塵仆仆趕到庫斯科,歡呼、跳躍,曾經的王朝在這一時刻從沉睡中蘇醒,煥發出新的光彩。

慶典持續9天,主活動在6月24日全天進行,早上8點從太陽神殿開始,皇室成員在這里向太陽和大地獻上祭品;上午10點,國王在武器廣場(PlazadeArmas)向子民們傳遞神的祝福;中午12點在距離老城2.5公里的薩克薩瓦曼(Saqsaywaman)舉行最盛大的儀式,國王虔誠地祭拜太陽神,并在祭司點燃的圣火前發表新一年的賀詞。

武器廣場

薩克薩瓦曼

殖民者們摧毀了令人驕傲的帝國,如今斷壁殘垣訴說著曾經的輝煌。秘魯隨處可見印加人“太陽崇拜”的痕跡,他們相信金子是太陽的汗水,銀子是月亮的眼淚,八百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印加人留下的金銀器璀璨依舊,訴說著昔日帝國的盛景。對太陽的敬仰早已融入了印加人的生命,那是他們對“太陽后裔”身份的宣稱。太陽每天都會升起,印加人也一如既往地延續著燦爛的文明。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游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只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余座城市。

今日中金網關于黃金城太陽神殿(黃金城太陽神殿怎么進)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