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2-11-23 13:46:09
中金網(wǎng)今日介紹"黃金葉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四大金剛)",希望小金從網(wǎng)上整理的黃金葉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四大金剛)對您幫助。
它位于伊水之畔!
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來到此處,
只為瞻仰心中的大佛:盧舍那!
這里是河南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6公里處的伊闕峽谷之間。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長達400余年之久,現(xiàn)南北長達1公里,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
這一期咱們說一說: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分為: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四個部分。
重點推薦石窟
西山石窟
潛溪寺
它修建于唐代初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整個洞窟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整個石窟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從左至右大勢至菩薩、迦葉、阿彌陀佛、阿難、觀世音菩薩。
南壁的大勢至菩薩,它造型豐滿敦厚,儀態(tài)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制品。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被稱為西方三圣,是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圣人,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主要欣賞:主佛造像、大勢至菩薩像。
賓陽三洞: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修建于北魏時期,公元500年,歷時24年,才修成,距今己有1500多年的歷史。該洞窟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是北魏宣武帝為自己的父親修建的功德窟。后期因為發(fā)生宮廷政變,原計劃的三個洞窟僅修建好了中洞,南洞及北洞到初唐才修建完成。
它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著由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yǎng)天人圍繞的蓮花寶蓋。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
由于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tài)也修長。和唐初,中唐的佛像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主要欣賞:三世佛,主佛造像及洞內穹窿頂。
賓陽三洞: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開鑿于北魏時期,但洞中的佛像都是在初唐時期完成的,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為自己母親長孫皇后修建起的功德窟。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tài)豐腴,體現(xiàn)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
賓陽北洞
賓陽北洞開鑿于北魏,公元508至512年,是北魏宦官劉騰為世宗宣武帝做功德補鑿的洞窟。如今的洞窟主體造像是唐貞觀末年至永微初年的造像(即公元649—651年前后的洞窟)。
主要欣賞:龍門最萌的佛像。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是唐朝武周時期所鑿,從布局來看從布局看,這里供奉的是“三世佛”,即過去佛燃燈佛、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但這里的三世佛居中是的彌勒佛,因武周時期,武則天宣稱自己是彌勒下凡,從而突出彌勒至高無上的權威。它是龍門石窟規(guī)模僅次于奉先寺的第二大造像窟龕。
龍門石窟以彌勒為本尊的洞窟有很多,如千佛洞、極南洞、擂鼓臺等。
萬佛洞
萬佛洞建成于唐高宗永隆元年,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地完成的,因洞內南北兩側有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
主佛為阿彌陀佛,它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端坐于雙層蓮花座上。主佛背后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yǎng)菩薩。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xiàn)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重點欣賞:主佛造像、洞內南側的菩薩像。據(jù)說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洞內南側的菩薩像的優(yōu)美的形象所吸引,回去后經(jīng)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后來的表演當中。
奉先寺
奉先寺開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武皇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建成,它依崖排開9尊大佛,氣勢磅礴。
主尊盧舍那高17.14米;伽葉、阿難二弟子高10米;文殊、普賢二菩薩高13米多;兩天王、兩力士均高10米左右。整座佛龕,主次有別、剛柔并濟、顯示出皇家石刻的恢宏氣派。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guī)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代表著唐代雕刻藝術的頂峰!
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于北魏時期即公元493年,它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整體規(guī)模宏偉、氣勢壯觀。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guī)r溶洞開鑿而成的。窟頂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佛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安詳?shù)囟俗诜脚_上,侍主佛左側為觀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洞內留下了不少碑刻,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出自此洞。
主要欣賞:主佛造像,龍門十九品。
藥方洞
藥方洞始建于北魏晚期,經(jīng)東魏和北齊,到唐初還有雕刻。它因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洞中五尊佛像有著明顯北齊造像的特征,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y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主要欣賞:主佛造像,窟門藥方。
東山石窟
看經(jīng)寺
看經(jīng)寺開鑿于武則天時期,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shù)十個小龕造像,該洞保存著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29尊高浮雕羅漢造像。他們均高1.8米,被巧妙地安排在一條半環(huán)形裝飾帶上,構成一個行進隊列,似乎在舉行一場肅穆的宗教儀式。據(jù)說,此為“西土傳法29祖”(一說28祖),最后一位就是中國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
主要欣賞:29尊浮雕羅漢造像
擂鼓臺三洞
傳說奉先寺竣工時,武皇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開光儀式,樂隊便在此擂鼓助興,后人稱這為擂鼓臺。而相鄰擂鼓臺的三個洞叫擂鼓臺三洞。
擂鼓臺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該洞頂作穹隆形,并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擂鼓臺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guī)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香山寺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據(jù)史料記載,唐代印度僧人“無疾而終”,梁王武三思上奏,“請置伽藍”,武則天準奏并命名“香山寺”。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此后寺名大振。
白園
白園又名白居易墓園,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里面有點類似于南方的園林景觀。有時候可以去看下,在此不再多說。
游玩攻略與景區(qū)路線
攻略
1、龍門石窟景區(qū)是套票,包含四個景區(qū)。分別為: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四個部分。
2、大型停車場有兩個,一個是東北服務區(qū)(較小),一個是西北服務區(qū)(較大)。如果是自駕建議把車停到東北服務區(qū),這里離景區(qū)入口近,可以步行走到景區(qū)入口處。
3、如果是老年朋友游覽龍門石窟建議購買雙程小交通,因為西北服務區(qū)或東北服務區(qū)離景區(qū)入口還是有段距離的。如果年輕的朋友把車停到東北服務區(qū),建議購買返程的單程小交通就行。如果把車停到了西北服務區(qū),建議購買去程的單程小交通就行。
4、游覽西山石窟、東山石窟時,這個是需要步行前往游覽的。景交車只是把你送到景區(qū)入口處。
5、景區(qū)交通車:去程(西北服務區(qū)——景區(qū)門口),回程(禮佛臺或白園——西北服務區(qū)或東北服務區(qū))。
6、禮佛臺這個位置是拍攝西山石窟的最佳地點。
7、龍門石窟是屬于單形線游覽,尤其是西山石窟。全程不走回頭路,進口和出口不在一個地方。
8、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您可以選擇乘船欣賞龍門石窟。路線:奉先寺(登船)——白園(下船)。
9、龍門石窟的游覽時間一般為3個小時,如果想多拍些照片,細細品味,您可以安排一天的時間慢慢游覽。
景區(qū)游覽路線:
游覽路線:西北服務區(qū)(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或東北服務區(qū)——景區(qū)入口——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
具體如下:
1、西山石窟游覽順序:北門——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摩崖三佛龕——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藥方洞——南門。重點欣賞: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奉先寺(大佛)、古陽洞。
2、東山石窟游覽順序:南門——擂鼓臺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觀音像龕——西方凈土變龕——看經(jīng)寺——二蓮花洞——四雁洞——北門。重點欣賞:擂鼓臺三洞、看經(jīng)寺、二蓮花洞。
3、香山寺游覽順序:南步游道——蓮花池——鐘樓、鼓樓——天王殿——羅漢殿——石樓——九老堂——觀景臺——大雄寶殿——乾隆御碑亭——蔣宋別墅-——撞鐘。
4、白園:大門進——南詩廊——琵琶峰——北詩廊——道詩書屋——樂天堂——青谷——大門。
唐代是龍門石窟營造的黃金時期。從唐太宗開始到唐玄宗的110余年,龍門石窟大都處于施工狀態(tài),造像約占整個石窟的2/3。從粗獷、威嚴的北魏云岡石窟造像,到秀骨清姿、瀟灑飄逸的北魏龍門石窟,再到更加寫料、自然的唐代龍門石窟。石窟藝術也在歲月的沉淀中承襲、演變。龍門石窟造像大都是為先人祈福而建的。如賓陽中洞,南洞、奉先寺等。
這樣的龍門,您不想來看看嗎?
老家河南!豫見旅行!
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今日中金網(wǎng)關于黃金葉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四大金剛)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